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我要找债主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28日   08 版)

        12月15日,陈伟(左)回到南京,还了1万多元的会员卡余额。

      这一次,欠钱的比要钱的着急。在南京,陈伟开的水果店今年初倒闭了,一下子,他拥有了500多个债主。

      他们都是水果店的“会员”,充钱办了卡,还没消费完,少则几十元,多的成百上千元。陈伟想,这钱必须还回去。账上还有6万多元,他按照会员名单的登记顺序,挨个打电话,还了第一批,200多人。还差8万多元,他下了决心,准备打工还。

      “窟窿”越来越大

      2019年4月,陈伟开了这家水果店“橙果园”,靠着20多万元积蓄,在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附近租下了两层店铺,总面积100多平方米,月租1.2万元。他装修了店铺,聘请了4名员工,1名负责收银,1名负责配货、理货,2名负责销售。作为老板,陈伟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去果蔬批发市场挑选水果。

      陈伟每次要进几辆大货车的货,货款在五六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店里的水果算得上“应有尽有”。“橙果园”临近大型小区中电颐和家园,附近居民较多,陈伟的经营思路是“走量”,薄利多销。他卖的水果新鲜、价格低,很快就有了好口碑。生意好的时候,每天有三五百人进店消费。

      仿照当下流行的经营模式,“橙果园”也开通了充值办卡的服务,但这家店“充200就是200,充500就是500”,并不享受价格优惠。陈伟觉得这么做“比较实在”。

      他让员工不必向顾客推销会员卡,“愿意充就充,不愿意充就不充”。有顾客为结账方便,想要一次充值1000元以上,他告诉对方:“够买好多回了,用完了再充。”水果店开了三四个月以后,“会员”慢慢多起来,有570余人,其中老年人占40%左右,预付款一度近30万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附近的小区封了,整条街空空荡荡。水果属于生活物资,店铺被允许营业,但一天的营业额只有几十元。有时候一整天也没人进店,陈伟的进货量随之锐减,“有时候四五百元的货都不敢进”。水果损耗、房租与工资支出让陈伟平均每天亏损2000元左右,“会员”的预付款被不断消耗,“恶性循环”。

      疫情缓解后,小区的北门仍封闭了一段时间,许多居民进出,不再从“橙果园”门前经过了。那段时间,每天只有三四十人进店。

      陈伟没料到,人们的生活、出行恢复正常以后,他的生意却没能再次步入正轨。原本每月要来七八次的顾客,有时一个月都不见光顾一次。他不好意思直接问,估计这些老客可能有了新的购买渠道。那是在疫情期间崛起的线上销售。陈伟逐渐意识到,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在手机上就能点水果,送到家,“习惯了”。

      2020年9月,原来的店面租约到期,“橙果园”迁至离原址不远处,单层,80多平方米。这一次,陈伟的“薄利多销”行不通了。一位老会员提醒他,不能让顾客走进店才看见水果。“你看我女儿用手机帮我买的西瓜,品质也蛮好的,还都切好了。”

      陈伟赶紧“跟着潮流走”。2020年底,在裁员的同时,他尝试着交了几百元钱,在美团上开了店。他发现,线上一些水果店价格并不便宜,但生意红火,早早占领了市场;他的店一天只能卖出四五单,而他不熟悉“线上的打法”。他越来越频繁地失眠,尽管“会员”的预付款没有用于投资其他项目,但账上的窟窿还是越来越大。

      “真把客户的钱全部耗光再退钱,是给自己增加压力。”他想得很明白,生意已经走到了尽头。

      还有8万多元没还上

      “橙果园”关店前十几天,陈伟统计了会员剩下的预付额,开始着手退钱。他按照登记的名单一个个联系,“没有因为跟谁关系好就先退,公平一点”。登记时,有的顾客注重隐私,没留手机号码,还有用网名的。陈伟打电话联系上一些人,并拜托到店的顾客帮忙通知认识的人。

      他还撰写了群公告,发布到几个顾客微信群,告诉大家,“如果要退会员费,可以加我微信”。他回忆,基本上每隔两天就会在群里发一次通知。十几天里,他退还了200多个“会员”的预付余额。

      2021年4月份,“橙果园”关门,还有8万多元没还上。被问及为何一定要退钱,陈伟给出的答案是“人无信不立”“不能让他们的信任消失”这类朴素的大白话。他的生意经听上去也老土,“顾客就是上帝”。

      关店后,他到朋友的装修公司打工,住到了朋友家。刚入行,他一个月只能挣到4000多元。一发工资,他就找“会员”退钱,因为工资低,还要生活,他只退了10位左右。

      陈伟又算起账来,按这样下去,8万元得还几十个月。他决定,回如皋老家找工作。他在会员群里通知,店铺因经营不善关门,但过段时间会把钱退给大家。当时的陈伟,已经回到老家,同时打着三份工。

      头一次见到报警找“债主”的

      2021年11月5日,南京栖霞区迈皋桥警务站接到一个特殊的求助电话。电话是陈伟打来的,他告诉警方,自己开的水果店倒闭了,“会员费”还没退完,最近打工挣了些钱,但一些顾客联系不上,想请警方协助。

      民警头一次见到报警找“债主”的人,通过警务平台查询,发现确有两三位“会员”报过警,很快帮他联系上了顾客。对方很是惊讶,根本不知道“小陈”这段时间在“忙些什么”。

      回家以后的陈伟,依旧每天早起,6点多钟赶到羊肉批发市场,在姑妈开的店里帮忙包装和送货。姑妈将羊肉煮好,他趁热去骨、切块,放凉后进行包装。

      忙活到9点多,他脱下油渍渍的围裙和袖套,骑上电动车,赶到一家装修公司的施工现场。开水果店之前,他曾卖过智能家居用品,安门、装锁都在行。他干到11点半,能有1小时的午饭和午休时间,而他最多休息20分钟,有时累得饭都不想吃,就想“趴着歇会儿”。从前“没有像这样赶过工”,但他感激老板能按实际工作量和工作时长给他付工资。

      在装修队工作到下午5点半,他回家“随便吃点东西”,晚上开车去送快递。他送的多是实体店订购的大件货,需要在9点钟店铺关门前送到。一晚上一般要送四五十家,多则七八十家。

      等他回到家里,孩子已经入睡。母亲不知道他天天要工作到9点多,他哄老人,在朋友家“学些东西”。洗漱完毕,他常常累得倒头就睡,睁眼又开始打工。累是累,但一切正在按照他精打细算做的计划运行。

      每个月的15日,是陈伟一个月里最欣慰的日子。3份工资收入能有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11月不错,在羊肉铺挣了2250元,在装修公司挣了6000多元,送快递挣了1800元。领了工资,他跟老板请假一天,专门去南京,找他的“债主”。

      他手上有几张纸,密密麻麻誊抄着“会员”的昵称和余额,按照名单顺序逐个联系,碰到账户余额有几角钱零头的,会往上凑整。有的老顾客一见到他就挽着他的手臂,说他“黑了”“瘦了”,他笑呵呵地回答:“黑了健康。”

      “会员”李阿姨则让丈夫去了现场,给陈伟“冲个人气”。 陈伟一家给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她曾在店里看到一面锦旗,得知2020年,陈伟曾给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捐赠过物资。陈伟回忆,自己当时拉了一车水果到南京市疾控中心,还在朋友的帮助下购置了一些口罩和防护服送去。

      李阿姨原想,钱要是通过微信转账退回,就不收了,“有这个心就够了”。她丈夫回来说,退了107元。她猜测陈伟坚持退现金,也是怕手机转账有顾客不肯收。

      确实有人坚持不收钱。一位50多岁的先生账户里还余下300多元,陈伟几次三番让他来拿,他拒绝了:“不用,小陈,都不容易。”陈伟问他的地址,他也不愿给。陈伟执着地通过手机号搜索到了这位“会员”的支付宝账户,下个月他要是再次拒绝,陈伟打算直接转账。

      如今,陈伟还剩8700元没退完。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春节前他能还清这笔账。

      陈伟的父亲是退伍军人,他从小被父亲教育,要为人正直。有孩子以后,他对孩子也有类似的期待,“成绩好差不重要,要注重人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来南京开了2年的水果店,有过短暂的繁荣,但他投进去的20多万元又都散尽了。然而,在那些收到退款的“会员”眼里,“小陈”诚信,今后的生意会做得长久。

      (《中国青年报》12.22 吴思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