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给妖怪上“户口”的男人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28日   05 版)

        张云

      从大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到童心满满的治愈系小说《妖怪奇谭》,再到点击量破百万的文化普及节目《妖怪调查局》……这两年,80后作家张云的妖怪文化研究逐渐引发了大众和学界的共同关注。曾用十年时间从典籍中“捉”出1080种妖怪的他,希望用更贴近年轻人的讲述方式,把中国妖怪介绍给大家,让五千年来流传着的故事继续讲述下去。

      张云自幼在皖北的乡村长大,那时娱乐不多,他最喜欢的,就是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听老人们讲千奇百怪的怪谈故事。后来年岁渐长,张云慢慢喜欢上了历史,他不仅读正史典籍,更爱读那些志怪笔记、传奇野史。“那是一个有趣的世界,里面时不时会蹦出让我喜欢的妖怪。”研究妖怪成了张云的课余爱好。

      真正促使他开始系统地梳理妖怪文化,是2007年的一件小事。“当时我去参观上海的一个动漫展,看到很多中学生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其中就有不少妖怪打扮。我问其中一个孩子,知道自己装扮的是什么妖怪吗?他说:‘当然知道,姑获鸟、天狗、饕餮,都是日本妖怪。’”这个回答让张云大受刺激:“这些妖怪全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在典籍中也有记载,怎么就变成日本的了呢?”

      妖怪学在日本是一门显学,“尤其是《犬夜叉》《夏目友人帐》这些妖怪动漫,对中国年轻人影响很大。”然而,另一个事实则是:“日本妖怪至少70%来自中国,日本本土的妖怪不过10%。”

      在张云看来,日本妖怪文化的风靡很大原因在于它在19世纪末就建立了妖怪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妖怪作为一门学问加以研究的国家,并且从官方到民间集体努力,使得妖怪成为日本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而这,正是妖怪的“原产地”中国所缺少的。张云下定决心,要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中国妖怪名录,为中国妖怪正名。首要解决的,就是对妖怪的定义。

      “日本的妖怪定义对我们并不适用,其中有民族文化的差异。”经过张云的反复研究和斟酌,他将中国妖怪定义为“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超越人的正常认知的奇异怪诞的现象或者事物”。

      之所以强调“来源于现实生活”,正是张云心目中妖怪学的价值所在。“正史里记录的都是帝王将相、国家大事,而普通人的生活则往往藏在这些怪谈故事中。透过古籍中的妖怪故事,我们不仅能看到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服饰民俗、宗教伦理,还能窥见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张云的定义,像《西游记》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妖怪,由于完全属于文学创作,所以并不在他的研究范围之中。

      为了“捉妖”,张云有七八年的时间一直奔波于各大图书馆之间,前后翻阅了《山海经》《神异经》《搜神记》《抱朴子》《博物志》等几千本古籍,从志怪笔记到正史典籍,只要有可能藏着妖怪故事,他都不会轻易放过。为了让年轻人更容易阅读,他又把晦涩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最终,前后历时十年创作的《中国妖怪故事》终于在2020年出版,1080种妖怪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中国妖怪体系。这本书还让张云收获了一个新封号——“给妖怪上户口的男人”。

      (北京日报网 12.17 李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