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09日 星期四

    “梦想改造家”们,请先俯下身子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09日   02 版)

      在《梦想改造家》的节目中,一个“甘肃农村土房重建后变梦幻田园居”的设计引发热议。设计师花费132万元,将农村土房重建为一座具有“现代乡村风情”的房子,但红砖、水泥的外观看上去十分简陋,被网友质疑为“红砖毛坯房”。

      如果从装修房子的视角来看,这只是一个乙方服务没跟上甲方需求的故事,但故事的乡村背景,赋予了话题更深的探讨空间:在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建筑师如何展现乡村之美?参与乡村建设时又该抱有怎样的心态和姿态?这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审美视角的转换问题。此次“翻车”足以说明,自以为很美的“怀旧”“田园牧歌”式套路已经被大多数人摒弃了。更多差异化、个性化要求已经出现在村民住宅的需求清单里。

      来自乡村的审美清单一定包含复杂的现实逻辑。比如曾被调侃的“全国乡村统一贴瓷砖”其坚固的现实逻辑是:用砖填充的混凝土框架房坚固耐用,但砖不防水,瓷砖就是村民在县域范围内能找到的最便宜、好看、防水、实用的材料。于是,一个揣着艺术梦想的设计师到乡村,要做的不是按自己的审美趣味换上高级漂亮的防水材料;甚至,一个揣着扶贫梦想的基层工作者来到乡村,要做的也不是按城市居家理念大呼“这不防滑,太危险”。此刻需要的是俯下身,倾听所有现实诉求:或许是一栋农村改建房的产权性质,或许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或许是一大家子能承担的造价,或许是一个村庄的气候、耕作和传统……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快速演进,越来越多人失去了直接的乡村生活经验,只能凭借互联网来观察。但在流量的裹挟下、在镜头的剪辑下、在用户的审视下,作为被凝视一方的乡村,注定要在数字信号的转码解码中丧失部分的真实,收获一些标签和刻板印象。从这点上说,如何认识广袤中国大地的多元丰富,如何关注、体察、理解真实复杂的乡村,如何作为“他者”介入和改造另一个客体,可能是摆在我们这代人面前的真问题。

      (《环球人物》2021年第23期 张近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