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关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人社部推出的百万青年技能提升行动、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国务院国资委等主办的国资央企线上招聘“国聘行动”等等。但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根本,还是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解决。
从需求端来说,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有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最重要渠道。因此,保就业关键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在人才供给侧也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高校更多培养更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多年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就已经出现了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招工难和找工难并存。制造业、服务业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而大量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人社部不得不推出青年技能提升行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也有不少拥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在观念上又难以接受制造业、服务业等“低端”岗位。
而专业对口工作难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很强的计划色彩,难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比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但高校计算机专业受限于招生计划等因素,难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难以跟上行业的快速发展。
要解决热门专业招生不足,小众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该赋予学校更多在院系、专业间调整招生人数的自主权,而学校应该综合考虑真实就业率、基础学科人才结构等,对各专业的招生规模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对一些不符合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堪忧的专业,该缩减招生规模就缩减招生规模,该砍掉就砍掉,对市场急需并且预期需求将持续的专业,可以及时增设专业、扩大招生。高校专业设置应该更灵活,更能适用市场的需求。
(《南方周末》12.2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