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表彰性评价项目,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学会团体主办,大多以光鲜的名称给评价对象定性,有配套经费或奖金,入围者可以借此获得颇具权威性的学术资历的项目。
表彰性评价项目过多带来的严重问题可以归纳为三大方面。一是耗费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科研人员不能潜心科研。二是滋生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导致虚假伪劣成果畅行无阻。三是争抢“帽子”成为科研目标,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
过多表彰性评价项目难免“为评价而评价”。在减少表彰性评价项目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学术评价回归本真。当下尤其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瓜熟蒂落”的立项结项合并模式。课题“立项”与“结项”同时进行,在学术评价上有三个优势,一是不受申报者“出身”影响;二是不受申报者前期课题论证或自述影响,毕竟这些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很难考证;三是不受人情关系的影响。
其次,改变“二次加工”的成果包装评奖方式。大多数评奖项目需要申报者自行提交申报材料。学术团队为了提高“大咖”的胜算,可能会在整合材料时采取移花接木、同类合并、改头换面等手段,这种“二次加工”对成果价值提升和科学评价无丁点意义。因此,我们能否借鉴一下诺贝尔奖的提名方式?由评奖主办方组织权威专家筛选并最终确定获奖人员。这样,既可避免申报人为准备材料而耗费时间和精力,又能让各种虚假包装以及因评选而起的拉帮结派、行贿受贿等伎俩无用武之地。
最后,落实“揭榜比拼”的科技成果发现机制。建立公开、透明、可操作的国家基金课题“揭榜比拼”制度。在力促课题立项者全力完成课题的同时,也鼓励学术同行凭借实际成果“攻擂”。如此,形成以“成果论英雄”的局面,让最优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科学报》11.30 樊秀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