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09日 星期四

    中医周超凡:行医六十载 人生渐展开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09日   05 版)

        周超凡,1936年生,浙江省平阳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医治则治法领域开创者与学术带头人。

      85岁的周超凡退休已13年,这些年他从没享受过轻松惬意的退休生活,科研、教学、保健任务、医疗、评审、审稿、讲座……每天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对于每项工作,他没有丝毫将就和对付,也没有走任何捷径,用他自己的话讲,诀窍就是“惜时”,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中医药的学术传承和文化传播上,“让更多中医人学好中医、更多人了解中医,是我的使命所在”。

      周超凡致力于以治则学为依托把中医的治疗思想和理论的精华传承下去、传播开来,以“教”“传”为乐,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流淌在血液中,渗透到骨子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评价:“他不仅是一个中医学家,还是一个中药学家。他讲究药物原理,对很多用药讲得非常透彻,并且与时俱进,就连最新的药理成果都能在他的方子里得以体现,是当今能说清楚病、药、方的人。”

      基层磨砺 甘之如饴

      周超凡生于中医世家。儿时,父亲坐堂看诊,母亲抓药,高高的药橱里花样繁多的饮片、忙碌的药工和往来不断的病人,是他童年印象最深的场景。耳濡目染,周超凡很小便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及《濒湖脉学》等入门书籍,还时不时随父亲出诊和上山采药。1957年,他考入上海中医学院,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中医大学生之一。

      毕业后,周超凡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一边饱读本草著作,一边在实验室里做一些药物的动物实验。他隐约意识到:如果撇开配伍和临床方剂,单纯分析中药成分,就背离了传统中医理论;中药药理和毒理的研究更不能唯成分论,也不能单靠动物实验照搬过来用在人身上。

      他渴望从中医临床实践中解开困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出门诊时期,他被孟河学派大家、中医研究院元老之一杨树千先生收入门下,亲炙三年。经过临床历练,周超凡深刻认识到,临床是中医的根本,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才是正途。此后60多年科研生涯,他始终没有离开中医临床。

      1969年,周超凡随医疗队来到江西德兴。一是继续举办西学中班,为当地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二是整理民间地方中草药。白天和药农一起上山采药,晚上在灯下制作中草药标本,弄清每味药的科属、药性、药效及临床应用等问题。离开江西回京时,他已汇集整理了100多种中药标本,并做了上千张卡片。

      倾心中药 撰文修典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的春天”来了。就在这次大会上,《全国中草药汇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份沉甸甸的集体荣誉凝结着周超凡的智慧和汗水。

      从1970年参编《全国中草药汇编》到1975年开始参加《中国药典》的编写和修订,周超凡在特殊的时代开启新的征程。他在《全国中草药汇编》的编写工作中担任药理临床组长,负责编写药理、临床两部分内容。在之前多年科研、诊疗、教学工作积累的经验基础上,他又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整理各地草药手册和以往研究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参与到《汇编》的编写工作之中。

      1985年,他被选为第5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后连任至第9届,一干就是25年。其间,周超凡提出很多真知灼见,发表数篇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如建议修订《中国药典》对中药功能主治的表述,规范中药饮片的用量,增加关于毒性和用药安全的指导,以及根据临床需求和药物质量删除和新增部分成方制剂等;经过考证和深入研究,订正了马钱子、斑蝥、枳实、枳壳等药物的性味。2020年第11版《中国药典》出版,他对其中的变化如数家珍:“中药又新增了11种,修订了452种,其中包括穿山甲已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马兜铃和天仙藤肾毒性问题,黄连羊肝丸因含有粪便类的夜明砂被剔除……”

      治则治法 返本开新

      1985年,周超凡奉命筹建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室并任主任,开始致力于中医治则治法的学科建设和治则治法理论研究。中医的治则概念,包括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方证四部分,四者相互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治疗思想引领治疗方法与疗效,也决定着治则治法与疗效,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决定性基础。

      周超凡带领团队全面整理历代中医治则文献,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先秦至晚清3000余种医籍中选取300余种,将其中涉及中医治则与治疗大法的重要医论汇成《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一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院士评价说:“既博采了历代医家纵论治则的珠玉,又撷采古典医籍治则理论的精华,开创了中医治则文献研究整理的先河。”

      历经数年,周超凡又完成代表作《中医治则学》,建立中医治则理论体系,并用治则治法指导临床实践。业内专家对《中医治则学》一书评价极高,国医大师路志正谓其“冶历代治则于一炉,集万家精髓于一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究员谢海洲赞其为“中医治则学的扛鼎之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孟庆云则赞其学术“论辩醇正,法度粲然”。

      从医60载,周超凡一直用“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来描述自己。回望过去,他说:“我的介绍里有很多头衔,但我的身份只有一个——中医人。我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坚持在中医临床和实验相结合的道路上探索中医药传承精华、发展创新之道。”

      (《光明日报》12.6 赵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