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04日 星期六

    野外科考有多危险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04日   01 版)

        救援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

      天气突变、野兽袭击、自然灾害……在野外,科考队员面临着数不清的风险。近日,云南哀牢山4名失联地质队员遇难的消息,再度引起公众对野外科考的关注。

      危险如影随形

      近年来,野外科考队员受伤甚至遇难的新闻并不罕见。2018年7月,西南石油大学4名师生在新疆开展野外地质考察,突遇泥石流灾害遇难。2012年,中科院寒旱所科学家在野外考察时因意外事故遇难。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顾垒曾长期在青海、西藏进行植物学研究,他表示,野外科考确实是项高风险的工作,可能遇到的危险包括地质灾害、天气变化、遭遇危险野生动物、从高处坠落、迷路、饥饿、高寒缺氧、交通事故等。

      顾垒说,此前为了节省开支,经常有人单独去野外调查,结果发生意外,目前很多长途调查都要求至少两个人参与。

      “同行遇险的例子并不少见:被蛇、蚂蟥、蜱虫咬导致生病住院的、从高处坠落严重受伤甚至死亡的……”顾垒曾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读植物学博士,他回忆说,当时植物园有位做木兰科植物研究的老师,在云南研究华盖木时从树上坠落遇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赵国春跑野外有三十多年了。2015年,他在江西进行野外考察,在陡壁下观察石头时,一大片石头从山顶滚落,险些砸中他。

      赵国春说,地质考察往往要攀无路之山。“一些陡壁边缘上生长着花草植被,要注意防滑,千万不能掉下去。”1988年,他在河南嵩山进行野外考察,一名学生没留神滑下了陡壁,“还好被树挡住了,不然就是粉身碎骨。”

      永远都是新手

      意外屡屡发生,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参与野外考察的科研人员所重视。

      顾垒表示,科研人员首先要对目的地有大致了解,同时要带够合适的衣物和户外装备,“带双好的高帮鞋可以防止崴脚,带足御寒的衣物就不会失温。”他说,如果目的地经常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要尽量避免雨季出行。山里的河流经常因为上游降水无征兆暴发洪水,要尽量不在河谷里走。攀爬要防范坠落风险,带好绳索和安全带。

      赵国春也认为,要根据当地的季节和地貌提前防备,比如喀斯特地貌地区可能出现塌陷,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有时候会发生雪崩,秋冬季到北方林区要防范火灾,夏天则要防范雷电。他指出,急救包在关键时刻可以保命,科研人员切勿怕负担重而忽略了这些物品。

      经常去野外寻找恐龙化石的古生物学者邢立达提醒,野外科考时间越短,越容易对装备掉以轻心。他在微博科普称,装备应该包括3大运营商SIM卡和2个手机、打火机、打火棒(备用)、蚊虫蛇药、发烧感冒拉肚子药、止血条、净水片、高热量食品、2支手电、军刀、开山刀、罗盘、北斗卫星跟踪系统、哨子等。“二人同行原则要牢记,出事的往往都是老手,在大自然面前,人永远都是新手。不管干什么,哪怕上厕所,都要二人同行,万一有事情,还可以及时求助、互相帮助。”

      中科院研究员李春旺认为,三个人结伴同行最合适。“我们学生分组必须三个人以上一组。如果一个人在山上脚崴了,两个同伴可以把他抬下来,或者一个人看护他,一个人下山求救。”同时,首次去陌生的地方,最好有当地向导陪伴。

      森林草原中的动物和昆虫也需防范。顾垒提醒,脚踝、袖口、领口等蜱虫可能会爬进的地方要提前包好。他说,东北是森林脑炎高发的地方,被蜱虫咬了容易患病,到这些地方野外科考可能还需提前注射疫苗。

      遇到野兽怎么办?李春旺说,听到风吹草动一定要警觉,尽量不要和野生动物有正面冲突。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看到动物,要发出一点响动,野生动物知道远处有人,会尽量回避。

      安全意识最关键

      掌握急救知识,可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多位专家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比急救知识更关键的,是提前树立安全意识。

      李春旺觉得,现在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满腔热情喜欢跑野外,带着强烈的浪漫色彩。“可能是野外求生节目看多了,觉得野外没有那么困难和危险。事实上,出野外做科研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他说,他们的研究组中有本野外安全手册,出野外前,所有人会坐在一起进行安全教育。“大家读完之后签个字或者讨论一下,老师也会提提问题,确保落实安全教育。”

      顾垒认为,相关研究机构应该定期对员工开展安全培训,一方面是意识的,一方面是方法的。随着新成员不断加入,有经验的老成员应该将经验分享给大家。

      科技手段无法替代人工

      随着红外相机、热成像仪等设备的普及,科技手段未来能否逐步替代人工完成野外考察?几位专家均表示,科研人员的经验无法用科技手段替代。

      李春旺指出,寻找野生动物的蛛丝马迹,很难用无人机实现。“无人机飞到茂密的森林上空,向下什么都看不见。热成像拍到的只是动物轮廓,具体是什么动物并不知道。同样,红外相机也需要人放置到森林中。”常规地质科考采样工作目前没有应用机器人,因为机器人的智能程度、灵敏度还达不到要求。

      既然野外科考是获得第一手资料不可或缺的手段,如何让科研人员更有安全保障?

      顾垒称,目前,野外科考需要长时间在无人区工作才会配备卫星电话。他建议提高卫星电话普及度,同时形成报备制度,还建议购买意外伤害险。

      不过顾垒也提到,参与野外科考很多时候买不到合适的保险。野外科考和探险本身就是高危行为,相当于一个人自愿把自己放在高危环境中,发生危险的概率比较高。保险公司不愿意推出这类险种,或是设置险种但保费金额很高。

      (《新京报》11.23 张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