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离开青藏高原,作家杨志军定居青岛已有26个年头。2008年,杨志军凭借小说《藏獒》三部曲获得了1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8年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短短20年间,藏獒的价格一度炒到上千万,到现在被狗肉贩子以几百块的成本送去餐桌,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方神犬”,光芒不在。
一
当年,天价藏獒的新闻曾经比比皆是,在西安,30辆奔驰车列队迎接藏獒落地;在武汉,人们为藏獒举行“选妃大赛”;在青岛,一条藏獒开价3000万人民币;在北京,一条藏獒换了二环内的一套房子……在全国各地,各种藏獒展、藏獒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
早年间,狗贩子如果问牧民:“你家的獒卖不卖?”牧民会反问:“你家的孩子卖不卖?”藏獒市场最火热的时候,甚至有牧民卖掉自家牛羊专心养殖藏獒,就为了能卖上好价钱。
杨志军的《藏獒》更是让藏獒热有了强有力的背书和理论依据,逐渐形成了藏獒是一种文化的说法。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认为,藏獒的身价,是被杨志军抬高的。
从小说出版问世开始,杨志军就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藏獒商人的邀请,有邀请他代言的,有邀请他参加文化座谈会的,有邀请他参加藏獒展的,无一例外都被杨志军拒绝了。
“我是一个青藏高原的孩子,我不可能利用藏獒谋利。看过我小说的人都知道,我写藏獒,其实是在写青藏高原的人,写藏獒的精神。我从未想过一部文学作品能改变藏獒的命运,况且还是悲剧。”
二
事实上,在藏獒最热的那些年,杨志军的小说影响力之大,确实是他本人无法想象的。“当我发现这个事情走向了歪路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体型大、凶猛、忠诚”,这是藏獒被打上的标签,殊不知、藏獒贩子为了让藏獒体型变大,会采用灌食的方式;为了让藏獒显得更凶猛,会通过外科手术改变藏獒的面部皮肤和肌肉,让犬牙外露;甚至不惜注射肉毒杆菌让藏獒保持更好的面部造型,一条三个月大的藏獒,身上的肉皮能拉出来30多厘米。经过这些手法,再加上多年的杂交,“市场版”的藏獒浑身毛茸茸的,像个大玩具。
为了让公獒能更多地配种,从而赚取配种费用,藏獒商人们不惜注射催情药、壮阳药来保证公獒的“战斗力”,一天之内配种多次,最终倒在交配中的藏獒不计其数。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对天价藏獒趋之若鹜。
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表示,藏獒经济最热的时候,他们和藏獒商人合作,办过几年藏獒展,如今已停办,当时办展的时候,游客数量会多一些。“有多少藏獒是在当年展览中被交易的,我不清楚,但是看上去的确很火爆。”
对于藏獒本身的样子,长期在牧区生活的杨志军更有感触,“高原上,寒冷,空气含氧量低,放牧需要大量奔跑,藏獒就没有胖的,大部分藏獒身上都没有一丁点多余的肉,而且毛发多数是披在身上,既是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困扰,也是为了保暖,那些体态如熊,梳着爆炸头的藏獒,根本不是藏獒本来的样子。”
在高额的经济诱惑下,藏獒从一个工作犬,变成了商品,甚至变成奢侈品,一些演艺界的明星艺人也参与其中,推波助澜。
三
熊欣曾在西北一家文化机构任职,单位的领导酷爱养大狗,其中就包括三条藏獒。藏獒并未圈养,自由活动在工作区,熊欣便与藏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熊欣看来,藏獒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与众不同。“在单位里,藏獒吃的东西和其他的狗并无不同,食堂阿姨从菜市场买回来肉和骨头炖汤,肉基本上我们吃了,骨头和肉汤就拌上米饭、玉米面、动物内脏、胡萝卜等东西给它们吃。”
熊欣认为,杨志军的小说赋予了藏獒超凡的性格,“一生只认一个主人,这在藏区之外基本不存在,藏区的情况特殊,地广人稀,又赋予了藏獒独特的工作任务,但被当作宠物以后,这些都不复存在,也更不会拥有这些所谓的性格。”
虽然在熊欣看来,藏獒只是一条普通的狗,但是近年来各种藏獒袭击人,甚至袭击主人的事件层出不穷,不断加深了人们对于藏獒凶猛、顽劣、不可控的印象。
对此,杨志军认为,藏獒并不适合在藏区之外的地方生存,从它的体型条件和身体机能来说,已经适应了藏区的高原系统。高原地区的特殊自然气候,为藏獒营造了一个低温低菌的生存环境,这就让它们抵抗细菌和高温的能力变得很差,内陆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的自然气候,会让藏獒非常不适,最终因感染引发多种疾病。
藏獒得皮肤病和肺病,在内陆地区发生的概率都远远高于藏区,并且治疗效果不好,几百万的藏獒买回家暴毙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谈到这样的情况,杨志军有些激动,“你说藏獒咬主人?不可能,它是难受啊,热啊,浑身痒痒,它又不会抓,温度高,没有空间奔跑,满足不了它的运动量,它长期处于心理焦虑烦躁的状态,这才引发了攻击性,藏区牧民养的藏獒,怎么会这样?”
很快,各地相继出台的养犬政策法规,严格限制了藏獒这样的大型犬的存在,就这样,从2010年开始,藏獒热逐渐开始冷却。
有媒体披露,不少饲养藏獒的狗厂由于经营不善,销售乏力,只得将藏獒低价处理给狗肉贩子,最终流向餐桌成为火锅食材。
其实,在《藏獒》大卖后的第五年,满怀忏悔的杨志军又创作了一部名叫《藏獒不是狗》的文学作品,以藏獒经济为由头,杨志军描写了藏区在现代文明演变下的精神失落。一条藏獒可以卖很多钱,獒主得到了钱,但失去了更多原始生活状态。在物质追求下,我们得到的是钱,失去的是精神信仰。只可惜《藏獒不是狗》并没有再现《藏獒》三部曲的辉煌。
“藏獒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的悲剧。”杨志军说。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44期 胡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