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财务工作会议披露,2020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4.29万亿元,占GDP总量4.206%,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加,有钱可花也要花好钱,有关部门需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现实中,教育经费使用在个别领域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问题,有的地方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铺张浪费,搞形象工程。例如一些地方注重校舍建设、设施配备、硬件投入等,但却不重视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经费本来就紧张,可地方政府并无合理规划,不把钱花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设教师队伍上,却大把花钱建设“美丽校园”。一些校园建好后却变为“空壳学校”,还没有投入使用,就被闲置。一些设有美术室、音乐室、科技室的“乡村少年宫”,也因缺少师资,陷入停用的窘境。
要避免这类问题,必须加强科学决策,在对硬件投入、建设时,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公开论证。其次,各地也要结合教育发展实际,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乡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短板,乡村教师又是乡村教育的短板。因此,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提出,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经费使用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也在一些教育项目、工程中存在。一些基层学校申请项目,获批立项拿到经费后,并不重视利用好经费,这与具体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关。一方面,一些地方把获得项目经费作为办学成就的主要指标,引导学校把精力用到争取资源上;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用搞课题、发表论文等硬指标约束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也催生出“包装”建设绩效等急功近利的问题。
提高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根本在于落实和扩大学校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去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意见》,要求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中就包括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意见》提出学校按照有关规定和需要自主提出年度预算建议,自主执行批准的预算项目;进一步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而用好自主权,需要学校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办好学校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1.17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