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72岁教授“吴姥姥”火了

    《 文摘报 》( 2021年11月20日   01 版)

        吴於人教授。

      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视频平台,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

      其实,她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16年,如今,吴教授的科普短视频中有“脑洞大开”的道具,妙趣横生的演示,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了全网上百万粉丝的关注。

      “吴姥姥”的百宝箱

      吴於人很喜欢听大家称她为吴姥姥。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她觉得自己,是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在未知的世界里漫游,处处感到新鲜、好奇。

      姥姥留着利落的短发,头发已然花白,但精神气却不输年轻人,说起话来,思维敏捷、爽朗伶俐;笑的时候,露出两颗尖尖的虎牙。

      视频里,姥姥最常见的装束,便是那件卡其色的多功能马甲,里里外外有十几个口袋。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般,一掏,就变出了各种神奇的“玩具”。

      混沌摆永动机、斯特林热机小模型、牛顿摆、指针验电器、菲涅尔透镜……除了这些专门用于物理试验的小装置、小模型之外,吴姥姥“百宝箱”里的“玩具”简直五花八门——

      有童年时我们爱玩的发光拉哨飞轮,有小布偶、存钱罐、“喝水鸟”,更多的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东西,矿泉水瓶、塑料管、丝巾、玻璃杯、漏勺、锅盖、牙签、竹扫帚、垃圾篓等。

      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姥姥右手擎起一把竹扫帚,左手从扫帚柄划到末须端,网友一下子明白过来:它的轨迹就像扫帚一样,从能量集中到渐渐减弱、分散。

      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靠高压气体的反推作用。想象得出画面吗?吴姥姥掏出一个气球,一点点吹大,突然一松手,气球蹭地往上蹿,飞走了。还不够一目了然吗?姥姥又掏出一个矿泉水瓶,往里头注入液氮,拧紧带孔的瓶盖,倒装过来;瓶子拖着长长的白汽尾巴,窜天猴似的,没了影。

      有网友问姥姥,法拉第笼是怎么回事?没有法拉第笼,吴姥姥从家里带来一个漏勺,自制成一个导电装置,又在漏勺内外分别贴上小纸条,通电后,内外的小纸条一静一动;这样一来,法拉第笼的静电屏蔽效应一目了然。网友留言说:“这才是物理课应该有的样子呀!”

      让孩子们不再害怕物理

      吴姥姥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名叫做“不刷题”。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享受科学思维的快乐,是吴姥姥一贯倡导的理念。

      退休之前,还在同济大学教《大学物理》课程的时候,吴於人便发现,不少学生依然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即便是物理专业的同学,他可能很擅长做物理题,但并不真正热爱物理,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眼睛里看不到光亮。

      那么,要怎样让学生对物理产生真正的、持续的好奇心呢?吴於人想起自己小时候,爱上科学,爱上观察和思考,似乎毫不费力,只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她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平常工作既神秘又繁忙,出差是家常便饭,常常一礼拜,只有礼拜天的几个钟头,回到家同孩子们在一起。但就是那短暂几个钟头的时光,让吴於人感受到了充沛的爱与欢乐。

      父亲带姐弟俩一起体验生活点滴,观察、思考一些日常的小问题。比如:煮饺子时,为什么饺子会浮起来?湿手绢贴在玻璃上,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没有铺天盖地的刷题,有的只是寓教于乐的点滴日常。那些无形之中的思维启发,成为吴於人日后取之不尽的矿藏。吴於人也因此和物理结下一生的缘分:中学的时候,吴於人最喜欢的便是物理课;恢复高考时,她考上了大学,还是学物理,毕业后又继续从事物理教学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后来做大学物理课程研发,吴於人有意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设计实验内容时,也格外注重趣味性,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思考那些鲜活的现象,探究深层的科学规律。

      短视频打开新局面

      从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算起,吴姥姥做青少年物理科普,已经是第16个年头。孩子们参与实验、动手探究的热情,是激励吴姥姥将这项事业坚持到底的动力之源。

      但是,要做好物理科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吴姥姥和团队始终在思考,复杂的物理原理,艰涩的物理术语,怎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出来,同时又不失真地准确传达给大众呢?这既需要深厚的物理知识储备,又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和实验演示的能力。给小朋友科普,更是难上加难。

      吴姥姥和致力于科普创新教育的年轻人组成团队,开始尝试用新兴的短视频的形式,来传播科普内容。短视频上,那些神奇的实验画面,可以呈现得更生动立体,视频里还可以添加特效、图画、文字说明等素材,让实验看起来妙趣横生。

      渐渐地,团队发现,只要是吴姥姥出镜解说的视频,点击热度都特别高,出了接连好几个“爆款”。她仿佛具有天生的表现力,表达生动自然,富有热情。她总是能变出各种各样的“法宝”,并利用那些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工具,将复杂的现象规律解释得一目了然。吴姥姥讲物理的视频内容,便由此固定更新了起来。

      和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授课不同,在短视频里讲演,吴姥姥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快捷高效、生动有趣地传达内容。一条短视频时长虽短,但拍摄起来也要三四个小时,常常需要连续拍两三遍,再由团队帮忙剪辑。

      最难还是前期的创意策划脚本,而这部分的工作,很多时候都倚重吴姥姥的灵感和智慧。好在吴姥姥点子多、脑洞大,而且不怕苦、累,常常和年轻人一起连轴转。

      吴於人说做科普是自己的责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物理的魅力,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这些努力就都是值得的。“只要还有精力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新华网 11.13 周靖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