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总爱“比比比”,是因为还没长大

    《 文摘报 》( 2021年11月13日   06 版)

        最近,有这样一则社会新闻:李先生加入了一个群聊,群友晒手机话费余额,他也忍不住加入其中,结果控制不住自己,把全部积蓄几乎都充了话费,足足充了9万多元。事后李先生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

        研究发现,人们每天都会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比较行为。这种行为自儿童期开始出现,于青春期达到顶峰。

        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人的大脑里有一组和奖赏机制有关的神经元进行比较,这组神经元在青少年时特别活跃。在和别人的对比时,若青春期的孩子得到了旁人的肯定和认同,其大脑里负责社交奖励的区域就会释放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他们就会感到非常快乐。此外,旁人的评价是青春期孩子认知自我的重要方式,因此他们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从理论上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与他人的比较对自身造成的影响理应越来越少,但也有部分成年人仍处在“永恒青少年”的状态,依旧需借助比较、旁人的评价来获得自我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攀比心态蔚然成风,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出现。过去信息传播没有如今这么迅速便捷,消息传播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可如今,在社交媒体立刻就能看到别人成功的信息。

        不过,就像有适度的压力也是好事一样,攀比也有正面作用。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可以产生良性压力,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让人紧张、积极起来,进入战斗状态,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我们通常把这种比较称为“上行社会比较”。

        相反,与表现不如自己的人开展“下行社会比较”,则是我们寻求自信的方法之一,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就是使用了向下比较的方式。依托于“下行社会比较”获得的自信并不稳定。

        攀比还可以反向增强内侧前额叶的功能。科学家发现,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我认知和自我归因。它支配大脑完成自我控制、目标管理和决策等工作,衡量某件事情的利弊并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做。由于开展社会比较,需要对自己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并且能够客观地评估周遭的情况,因此社会比较可以激活内侧前额叶的网状通路,达到增强大脑相关功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避免掉入攀比的陷阱,可以考虑建立“自评”路径。就是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即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想实现什么。

        一个看重自评的人,比较在意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人的看法以及与他人的比较相对不那么重要。

        (《科技日报》10.29 唐义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