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决定在12地设立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不曾想,迅速演变成社交网络“缩短学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2年)的传言。目前,多地教育部门已辟谣。
我国基础教育学制从诞生至今,并非一成不变,但“6+3+3”始终是主流。
2016年教育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表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学制是经过多次变革、长期实践验证、科学研究和国际比较等逐步形成的,并由国家法律和政策加以确定,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本适应。2020年,教育部答复全国政协第2180号提案指出,还不具备缩短学制和将普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
当前,各级教育中义务教育经费占比最高,超过一半。而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11年实现全面普及,巩固普及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任务仍然艰巨。
更何况,制定中小学学制最应强调的首要因素,是是否符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学制变动,必然引起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校舍建设、教师队伍结构调整等系统变动,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秩序带来较大冲击。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檀传宝表示,学制问题很严肃,若改学制,须先有严肃的研究做基础。若匆忙的改革举措不断、让人失去定力,群众就极易听信谣传,形成心理上的踩踏。
此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涵盖了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地级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县级市等,代表性广泛。
“十三五”以来,人民群众“有学上”问题已基本解决。中央部署“双减”之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最紧迫最核心的重要任务。相比“缩短学制”的提议,檀传宝认为,目前基础教育主要应做两件事:一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二是提高校外教育治理水平。也就是说,“双减”的同时要“双增”。
(《中国新闻周刊》10.19 俞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