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坐上太师椅

    《 文摘报 》( 2021年10月30日   07 版)

        ■吴晓锦

        离开老家已近三十载,人也过了知天命之年,但老屋里的那个尊位依然神圣地占据着我的记忆高地。尊位原先放着一张竹椅,是我家的太师椅,印象中似乎比家里别的椅子要高一点。太师椅稳稳地背靠火塘间的第二根柱子。坐在椅上,可以一目了然地傲视门外和正堂以及火塘间的窗外,大有君临一切的气势。

        不知道那张已明显泛黄的太师椅是什么时候放在尊位的,能记事时,就常见祖母坐在那里。虽然身为独子的父亲深受祖母疼爱,但父亲还是坚持让祖母坐那张太师椅。

        祖母曾在那张太师椅上抱着我们吃饭,给我们穿鞋换衣服。出去做客打包点好吃的回来,她也会坐在太师椅上分发给我们,然后愉快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及至我们长大了,每逢赶集带回点零食,她也会坐在太师椅上欣慰地接受我们的孝敬,即使牙力已有所下降,也还是有滋有味地细嚼慢咽。

        祖母去世后,自然就轮到父亲去坐那张太师椅。坐上太师椅的父亲俨然一家之长,高兴时会要我们唱歌给他听、跳舞给他看,或者给他斟酒添饭;不高兴时,就会黑着脸批评看不顺眼的人,或威严地教育我们懂些事,提高学习成绩。

        如果有长辈来到,哪怕只是堂伯们来串门,父亲也会让出宝座,请客人上座。平时,我们会趁父母不在家时偷偷去坐那太师椅,体验一下当家长的滋味,但只要一听到父亲回来的声音,就马上逃也似地跑开了。

        平时,常在老屋生活的有奶奶、母亲和我们兄妹五人,父亲在外工作,回家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家人多劳力少,既要保证大家的温饱,又要培养五个孩子读书,父亲那本单薄的购粮证和可怜的工资没少被我们征用。

        寨上的女孩子多半不被重视,能读到高中的寥寥无几,但父亲却始终鼓励三个妹妹读书,并且曾在太师椅上直起身子放出豪言:“只要你们读得下去,我就算卖掉半边祖屋也不可惜!”

        进了高中和大学后,我们的吃穿用度渐渐增大,奶奶又瘫在床上,逼得父亲不得不去借单位的钱。我上大学时,父亲争取到回老家扩建供销分点的机会,想乘机多挣几个辛苦钱,可没想到钱还没挣到,自己就患了脑血栓。

        在老屋的太师椅上继续坐了七年也担忧了七年后,父亲终于挺不住,去列祖列宗那里报了到。

        父亲去世后,那张太师椅正式成了母亲的专座,但母亲似乎对此并不很在乎。族中长辈或外客到时,母亲总会让出那个太师椅。就算有时我们无意中去坐了,她也不计较。

        后来太师椅所在的位置摆上了直角沙发,那张太师椅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那个位置依旧是家里的尊位,我们兄妹始终没谁好意思越位去长坐。

        母亲仍然不乐意在她的专座就位,说沙发倒是比竹椅软和,但没有竹椅凉爽,而且人挨着人很不自在,还是椅子方便些。只有人少的时候,母亲才愿意去坐那太师位。

        而今,至亲的长辈中只有母亲健在。为了家里的农活和家务,母亲成家后就再没进过县城。其实母亲年轻时曾被招到省城参加铁路建设,后来因为运气不好没能继续跟着大部队往别处开拔,只好回乡务农。

        此后,她不时向我们描述当铁路工人时到过的地方,谈起当年对省城里开公交车和卡车的女同胞的羡慕。我想,这大概也是父母亲宁愿自己多吃苦,也要支持我们读书的原因吧。

        在儿女的心目中,坐上太师椅的尊位后,即便是再平凡的父母,也变得不再普通。我们无法坦然于他们的远去,正所谓:“父母在,今生才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就只剩下归途。”

        希望我永远不会有坐上那个太师椅尊位的机会。

        (选载一)

        (《我们的乡愁》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年出版 张蕾/主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