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他是好笑的“查理”,更是严肃的卓别林

    《 文摘报 》( 2021年10月14日   03 版)

      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回顾”单元,展映了查理·卓别林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导演、编剧并主演的《淘金记》《城市之光》《凡尔杜先生》《舞台春秋》等八部代表作。卓别林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主演了八十余部电影,且绝大多数为自编自导,他不仅是公认的喜剧大师,更是深刻的制度观察家、尖锐的社会批判家以及严肃的人类预言家。

      “查理”形象的背后

      卓别林通过《流浪汉》《从军记》《安乐街》《朝圣者》等默片共同构建的银幕形象“查理”,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之余,也在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残酷真相。

      瘦小的“查理”时常头戴破礼帽、蓄着牙膏胡、身穿肥裤子、脚蹬大皮鞋,拿着一根细手杖,迈着鸭子步进入观众视线。他一边与在外形和权力两个方面都“碾压”他的警察、恶霸、老板等人,大玩你追我逃的猫鼠游戏;一边向观众释放信号:偷盗行骗、耍弄别人的行为,属于为了讨口饭吃的逼不得已。此种情景,隐喻的不仅是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欧美列强内部,逐利的资本对工人阶级的盘剥,还有发达国家对贫弱国度的野蛮侵略或殖民统治。

      这让其时世界范围的观众尤其是劳工阶层,在对“查理”的同情与喜爱中,也包含一份将他视为自己人的认同。偶尔,卓别林也会“利用”观众对于“查理”的热爱,提出改良社会的可能性方案。

      1940年公映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首部有声电影。影片中他分饰两角,时而是犹太理发师“查理”,时而是虚构国度里妄图称霸世界的暴君,身上鲜明地带着希特勒的印记。由于“查理”与暴君在外貌上毫无差别,他在最后阴差阳错取代了暴君,向世界发出停战的和平宣言,预言了1945年纳粹势力的全面失败,也让当下的观众警惕新民粹主义在世界各地的抬头。

      卓别林式的冷峻思考

      卓别林的前瞻性,在1936年的《摩登时代》中体现得也很明显。流水线上负责拧螺丝的“查理”与工厂、机器设备的关系,映照着当下的“打工人”与公司、电脑、手机的关系。“查理”当年在资本家的驱赶下,拧螺丝拧到精神失常;今天“打工人”的近似处境,早已不是新闻。

      可堪安慰的是,《摩登时代》里“查理”的生命,一度被闯入他生活中的流浪女孩照亮。两人曾在位于乡间湖边的破旧小木屋里,过了一段物质贫穷精神富足的日子。虽然他们在失业与就业的漩涡中反复打转,可结尾仍令人感动:两人扶携着踏上了“希望在远方”的旅程。

      单纯女性对流浪汉的救赎,几乎是卓别林“查理”系列电影的恒定主题之一。原本被警察驱逐、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查理”,在女性温柔目光的注视之下,萌生回归人群的念想,将心动化为行动。《安乐街》里沐浴着圣光出场的牧师女儿,让靠偷窃度日的“查理”下定决心改过自新,最终成为守护一方的警察。

      《城市之光》更为极致,双目失明的卖花女竟然也拥有这种魔法,“盯”得身无分文的“查理”想方设法筹钱,要让她借助手术重见光明。尾声双眼复明的女孩开了一家花店,并在认出“查理”后主动牵起他的手,是这类电影中较为理想化的一种结局。

      这些美梦成真的时刻,明显带有乌托邦色彩。由此,卓别林进一步指出,现实社会如果不能良性运转,所谓幸福家庭,只会是空中楼阁。

      (《北京日报》10.8 梅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