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73年前绝密档案首次披露:

    电波两头惊心动魄的一夜

    《 文摘报 》( 2021年10月14日   05 版)

        李康将

      “嘀嘀嘀,嗒嘀嗒,就是‘再见’了。”93岁的李康将举起手,指尖向下,在空气中有节奏地按动,边比画边说。这是她最熟悉的动作,发电报的动作,她和战友们致力一生的工作。时间过去七十余载,许多事情都模糊了,但电报的译法她仍然记得。

      2021年6月,国家安全部披露了一份绝密档案,内容是1948年中央情报部电台与上海“峰台”的联络情况。泛黄的纸页上寥寥数字,背后却是电波两头惊心动魄的一夜。

      73年前,在中央情报部担任电台报务员的李康将收到来自上海“峰台”一封以“再见”结尾的电报。很久以后她才知道,那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发送的最后一封电报,是以生命写就的绝笔。1948年岁末,他被捕入狱,数月后牺牲在黎明前的黑夜。

      在这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听见英雄的生命在历史中敲击出重音。余音回响七十载,闻者依然震颤。

      “等一等……再见”

      李康将年过九旬,从国家安全部离休已有36年,当年的电报记录档案解密后,这位党龄65年的隐蔽战线老战士,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李康将来自革命家庭,家族共走出4位革命者,父母都是中共优秀的情报人员。案头放着两本《关露传》,她的姨母关露是著名的左翼作家,曾先后打入汪伪特务总部76号和日本特务机关主办的刊物,开展情报工作。

      上世纪40年代,十七八岁的李康将来到延安,李伯伯安排她学习报务。“李伯伯”指的是李克农,中共隐蔽战线上著名的领导人之一。

      培训班持续好几个月,窑洞里光线昏暗,李康将和其他学员只能轮流坐到窗边,在一小片日光中学习。在中央军委三局电台实习两三年后,李康将被派往总台,负责联络隐蔽战线上的电报业务。李康将对接的“峰台”是潘汉年情报系统在上海的主要秘密电台之一,李白是这个电台的报务员。

      “一定要非常准确!”说起在总台的工作要求,李康将眼里闪着光。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发生在1948年12月29日。夜幕低垂,20岁的李康将在西柏坡的电报机前坐下。每晚九十点钟,是她开始工作的时间。时值隆冬,寒风凛冽,房间里发报机嘀嘀嗒嗒,隐蔽而忙碌,用于取暖的火炉里闪烁着炽热的光。

      起初,一切平静。李康将像往常一样,在约定波段附近寻觅频率。她从未见过电台彼端的战友,但通过电波的联系,对其发报手法已非常熟悉,即便没有出现在规定频率,只要在频率附近,李康将也能找到。

      时间过了零点,电波那头有些异常。为了让中央电台能够一次性抄收准确,“峰台”每次发报时都很慢。但那天夜里,对方突然加快了速度,然后急促地拍出了一个“等一等”的信号。

      等了许久,对方拍出了“再见”,时间是凌晨1点50分。

      1948年12月30日的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显示,零点到2点20分,西柏坡共抄收4份电报,发出1份电报。报告表“值班人”一栏,写着“将安”两个字。“将”是李康将,“安”是那天的实习报务员王永安。此后,西柏坡再也没有收到过“峰台”的消息。

      一千多公里之外,上海市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李白在凌晨被捕,“峰台”被破。李康将那天夜里收到的“再见”,是李白在电波中留下的绝笔。

      “电台重于一切”

      1937年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白受组织派遣来到上海。当时环境的危险程度他是知道的,但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的安危,而是把党的工作放在了第一位。

      在日寇与汪伪军警特务严密监控的险恶环境中,李白克服重重困难,于第二年初春设立了第一个秘密电台。这部至关重要的电台,架起了上海与党中央的通信桥梁。

      “知重负重。”李白烈士之孙李立立说,那是共产党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一个普通人走向英雄时闪耀的光。

      1910年,李白出生于湖南浏阳,15岁入党。他曾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是红四军通信连指导员。

      当时,电台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来源。1931年,中央红军无线电通信工作还是初创。凭借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那部只能收报、不能发报的无线电台,通信队为后来的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作出突出贡献。从“半部电台”开始,红军逐步建立无线电队,办起无线电训练班。

      1934年10月,李白跟随红军部队踏上长征。艰苦的长征途中,他曾向所有无线电队员发出“电台重于一切”的号召。这一信念成为他所有选择的理由。

      1930年代,上海滩风声鹤唳,危险重叠交错。如果想要放弃,或者保全自己,李白有太多机会选择。

      但他一次都没有。

      被捕前夕,李白正在向党中央发送国民党军队在长江的布防情况。他选择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一个新政权的诞生甘冒所有的险。直至1948年12月30日凌晨,军警特务闯入家中,李白仍在电台前工作。

      是夜,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等12位同志被押上囚车,在浦东杨思戚家庙被枪杀。那天,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

      永远跟党走

      “后来他再也没出现了。”李康将缓缓回忆道。因为严格的保密要求,李康将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联络的对象是谁,也无法得知“峰台”发生了什么,只能如实记下当天对方失联。

      此后,根据中央情报部的指示,李康将每天坚持在电波里寻找“峰台”的消息,但始终杳无音信。在连续写下20多个“未听到”后,关于“峰台”的记录停在了1949年1月23日,档案上留下的最后记录是“停止守听”。

      后来的岁月中,李康将始终从事报务工作,她常常想起这位素未谋面的战友。很久以后,她才知道那天深夜电波彼端的故事,以及那句“再见”的意义。李康将说:“如果我有机会能见到他,要亲切地握手拥抱,向他表示敬意。但是啊,没有可能了……”

      (《解放日报》 10.10 李楚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