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精神病人如何回到社会中

    《 文摘报 》( 2021年10月14日   02 版)

      近期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子刊上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率达9.32%;而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达620万人。

      由于精神疾病复发率高,社区的精神康复资源相对缺乏,很多患者出院后,只能呆在家里,无法得到专业帮助,极易复发,他们总在“住院-回家-再次发病入院”这个过程中循环往复。

      在精神科做了近三年护士,何敏听过很多家人的抱怨,“他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也有病人曾向她诉苦:“我现在每天都要吃药,好害怕别人问我吃的什么药。也担心哪一天他们发现我吃的是精神科药物。”除了安慰,何敏并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这一点还是得靠自己,如果自己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周围环境怎么去接受你呢?”

      实际上,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产生病耻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社会环境对他们的排斥。

      2017年2月18日,湖北武昌火车站附近,一名精神二级残疾的病人因口角纠纷,在一面馆门口持菜刀将面馆老板砍死;2019年5月24日,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一名躁狂症患者突然持刀砍向一名陌生女子,对方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近年类似的社会新闻不断,导致一说起“精神病”,人们就把它归类为贬义词。

      “过去把精神疾病妖魔化了,其实它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是生病的地方不一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李先宾说,大众因为对精神疾病了解不够,才会对患者充满恐惧,他们更常见的状态是畏缩和自我封闭,精神疾病患者杀人的极端案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李先宾认为,正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偏见,才让精神疾患以生病为耻,延误治疗,最终难以融入社会生活。

      对于精神疾患而言,急性期住院治疗是短暂的,并不能帮助患者走出家门、回归社会。“我们不太容易改变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而引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坚持用药和预防复发是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

      (《看天下·VISTA》2021年第21期 曾宪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