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0月09日 星期六

    马大姐的废品生活

    《 文摘报 》( 2021年10月09日   07 版)

        ■胡嘉明 张劼颖

        马大姐是那种很要强的女人,直爽、泼辣,情绪饱满。她打扮朴素,说自己的衣服和裤子都是几十块钱的,而且很久没有买过新的。不过她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十分干净利索,头发光溜溜地束在脑后。

        提起开废品收购站,她说:“就是什么都没有才干这个,有钱有别的,谁干这个呀,跟要饭的差不多!而且特别脏,你不知道我一天要洗多少遍!”我们说,听其他人说,干废品回收其实利润挺好的呀。她说:“那些人是爱面子,死撑面子,没跟你说实话!我就说实话,没钱就是没钱!”我们说,那跟老家的人比,还算是有钱吧。她说:“老家没人啦。那地方太穷了,什么都没有,谁待在那儿呀,留下的全是老人。”

        马大姐租了一个整院,房租一年6000元,房间住人,院子用来堆放废品。一个大铁门,旁边挂着一个木牌,用油漆写着“废品收购站”。院子里面,有堆积如山的塑料瓶子,还有各式废品,堆得很高。一进她家,就可以看见各种小学生的奖状,新新旧旧的,贴满整面墙,地面上则一尘不染,床单干净平整。整个房间十分敞亮,整洁得让来客有点手足无措。实际上,要进她家并不十分容易。见过几次面后,她才信任我们。了解了马大姐的经历,就知道她为什么自尊心那么强、戒备心那么高。

        1993年,马大姐和丈夫完婚后,踏上了来北京的路。四处打工攒了500块钱以后,他们就买了辆三轮车,开始收废品。

        当时他们在安贞里的一个居民区。她需要“看楼”——也就是死守住一栋楼,占住那里,这样别的同行来了,看到有人占领就会主动离开。一看就要看一夜,只能睡在三轮车上。倒霉的是,有一次他们的三轮车把人家的货车剐了,当时身上也没钱。人家跟着来家里一看,什么都没有。车主就把他们唯一的财产——三轮车拉走了。因为绝望,两个人整整在家躺了三天。后来,他们又重整旗鼓,向亲戚的亲戚借了300块钱,重新买了一辆三轮车。

        就这样骑三轮车收废品七八年,她们开了家废品收购站,到现在又有七八年了。现在他们不需要日晒雨淋地每日出门游走。马大姐坦言,现在看起来自由和清闲,也是干了这么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事实上,一个废品收购站要想挣钱,重要的是货源。运气固然是一方面,做这一行更重要的是关系。只有联系到合适的厂家或者工地,才能收到更多值钱的废品。马大姐说,他们现在专门去接触厂子里面的人。为了谈生意,她还专门花大价钱给丈夫买了一身像样的衣服,“如果脏兮兮的,谁愿意跟你握手呀”。这么多年来,马大姐没少遭遇歧视,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他们也由此变得封闭,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不轻易跟人打交道,与其被人家瞧不起,还不如主动避开。

        对老家,马大姐的态度是矛盾的。“那儿什么都没有”,但是也会说,“还是老家好,比北京强多了”。我们当时的念头是:“怎么会?”后来明白过来,她在用老家和自己现在的北京生活做比较。

        来北京这么多年,真正属于城市的便捷和舒适的服务,她都没有享用到。马大姐就像我们认识的许许多多寄居在城市边缘的中老年“外来人”,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收入微薄,也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这里当作可以真正展开生活的地方。城市把他们排除在外,他们也没把城市当作“家”。对于马大姐这样的收废品人而言,堆积如山的废品使得城市中的家尤其不像一个家。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