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底,上海各大博物馆迎来的每5名观众中就有1名是青少年。
西岸美术馆、明珠美术馆等一批专门为青少年观众设置分龄、分层导览的展馆在家长群中“风评”较高,成为带孩子观展的首选。如何更好凸显博物馆的育人价值?学者们注意到,分龄导览有望成为一个切入口。
郑先生从女儿会走路就带着孩子逛展览,他说:“目前的不少场馆对低龄段儿童还不是太‘友好’。”
走进博物馆细看,无论是展柜的高度、展品介绍的趣味性,还是布展的视觉效果等,基本都是成人视角。郑先生专门提及一个细节:家长带着孩子去,很多时候也得“肩扛手举”——要把孩子托举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观展视角。
“孩子看展比较费劲,其实是配套设施和相关服务还不到位。”复旦大学教授陆建松说,“相关人员不仅需要懂策展,也要懂教育学,甚至还需要一些人体工程学的知识。”
其实,展陈要体现“儿童视角”,不仅需要在硬件方面进一步优化,对展品的解说也很有讲究。对此,中央美术学院青年学者耿朔感受很深:很多博物馆展陈时单纯强调宏大叙事视角,不要说儿童,即便是已有一些历史知识积累的大学生也望而生畏。
“历史虽然厚重,但展示的方式却不能沉重。”耿朔以南京六朝博物馆的展陈思路举例。六朝的砖画、瓦当等文物都很有特色,但如果是非专业参观者,一进馆就看到这些严肃的历史背景介绍,显然就会产生距离感和压迫感,提不起观展兴趣。
而六朝博物馆的展陈,就是从日常的吃穿住行入手。比如六朝时贵族出行多坐牛车,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城市规模小,“牛速”足够,还因为魏晋时期崇尚的悠闲不羁的生活方式;馆内展示的文创产品也是专业人员带孩子用纸板、木材制作半人高的六朝时期建筑,“从日常生活,再到石、瓦、砖、玉等文物,让任何年龄的观众都更有代入感”。
事实上,一些国际上知名的博物馆,每一个展览从策展、评估到课程设计、活动等,背后都有专业人员的设计“巧心思”,展览路线除了照顾儿童,还有针对年轻人、成年人、老年人、生病的人以及有其他特殊需要的人,分类定制。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郑奕表示,目前国内博物馆对“潜在观众”的关注相对比较少,展陈服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包括特殊儿童以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等),通常也属于“潜在观众”。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博物馆,需要加大对这部分公众的重视,践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责。
(《文汇报》9.21 吴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