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23日 星期四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23日   05 版)

        陆春龄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愿为人民吐尽丝。”这是一代“笛王”、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生前常挂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生践行的诺言。在陆春龄百岁诞辰之际,其家人决定将125件艺术档案捐赠给上海艺术研究中心。长子陆星毅说:“父亲生前常对我们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陆春龄。’捐赠这批档案,就是以实际行动感恩党的关心和培养。”

        1921年9月,陆春龄生于上海,7岁时拜师一位老皮匠,吹拉弹唱鼓捣出一支小乐队来。老皮匠和小乐队给小男孩的心里播下一粒种子,只等钻出个春天来。13岁时,陆春龄获得到广播电台演奏的机会,他的笛声随着电波传遍上海。1937年,他参加了紫韵国乐社,后又参与发起中国国乐社。

        再往后,陆春龄在江南造船厂当车工,在出租汽车公司当过司机,但笛子从未离身。经他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创作的《今昔》《喜报》等乐曲至今都是笛子演奏的保留曲目。

        1952年,前苏联芭蕾舞团访华,提出要听一下中国民乐。上海市文化局从民间艺人中挑出吹笛子的陆春龄、拉二胡的许光毅、弹琵琶的凌律等人。这成了日后上海民族乐团的雏形。1954年起,陆春龄开始在上音兼职任教。

        笛声曼妙,陆春龄先后八次受到毛泽东接见,被周恩来誉为“人民音乐的文化使者”,先后去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笛音传遍世界。他生前的书柜里收藏者两本泛黄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的思想因为这本册子产生了转变。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我始终牢牢记在心里”。

        正是怀揣如斯火热的心,20世纪60到80年代,陆春龄去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江西安源煤矿、海南石碌铁矿等地慰问演出。去安源煤矿时,他已年届六旬。演出原来只安排在萍乡市的大剧场,但他偏要先下矿井,谁劝都没有用。“我们来是为一线矿工演出的,不是做做样子的。矿工们日夜采矿,为大家送来光明。我们有危险,他们就没有危险?”他匍匐进入井道,每到一个作业点,就掏出笛子吹奏。一次转了六个巷道回到矿上后,听说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不适没下井,陆春龄又拎起笛箱,找到老矿工,为他一人吹了七八首曲子。

        1976年,陆春龄被正式聘为上音竹笛专业教授。从此,演出、教学,他的名字与“中国笛王”的美誉叠印在一起。有人对他说:“您是中国笛子艺术的泰斗。”他连忙摆手道:“不敢,不敢。”接着,他又坦诚地说:“若要给我冠一个名称,我喜欢‘人民’这两个字,是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吧。”

        出生于弄堂,走得再远、名声再大、光环再盛,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从年轻时一直到登期颐之年,小茶楼里的义演、农村、矿区、城市敬老院里都飘出过他的笛声。

        2009年,陆春龄被授予“第七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在全国六位获奖者中,他是唯一的民乐艺术家。“还能为民族音乐做点微薄的贡献,我觉得很开心。”陆春龄说,能吹、能讲很开心,最欣慰的是还能教学生,“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一代,老当益壮、甘为人梯。生命不息、笛声不止”。

        (《文汇报》9.15 李婷 赵兰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