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委召开的“双月理论座谈会”上百家争鸣,学界翘楚们就上海热点问题畅所欲言,复旦大学的王邦佐作为政治学界的代表参加。长期教研和行政“双肩挑”,使王邦佐敢于对社会和政治现象发声,但又平衡有度,他是政治学家,也可以做政治家,这在学界是少数。8月24日,87岁的王邦佐在上海病逝。
“土八路”与“洋八路”
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国各高校均取消了政治学专业。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此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率先重建政治学专业,各地高校纷纷跟进。
王邦佐和孙关宏是多年的搭档,1980年政治学教研室成立后,王邦佐担任教研室主任,孙关宏担任副主任。他们参考哈佛大学的课程表做课程设计,并四处招兵买马。1981年秋,复旦大学正式招收政治学专业本科生。复旦64级国际政治系毕业生浦兴祖被安排担任了该班的辅导员兼班主任。1983年冬,政治学教研室举行会议,总结办学两年来的情况。浦兴祖建议,增设中国当代政治方面的课程。讨论结果是,先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条件成熟后再开“当代中国政治”或“当代中国政治史”。
王邦佐说“谁提出的谁来开”,要求浦兴祖准备半年,第二年秋季就开课。这门课程在国内尚无先例,浦兴祖觉得白手起家太难,王邦佐设想,在政治学学科建设中,他和孙关宏、浦兴祖应侧重于中国本土问题,当“土八路”;刚毕业和以后留学回国的新教师则侧重于研究外国问题,是“洋八路”,以此形成复旦政治学的总体布局。
此后,浦兴祖以这门课程的讲义为基础主编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该书于1990年2月出版,成为中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政治学权威教材之一。王邦佐为书作序,称之为本领域研究的“零的突破”。浦兴祖也成为中国著名政治制度学者。
有政治家视野的学者
80年代,政治学界不同思想流派交锋激烈,尤其是新权威主义和自由主义经常论战,但王邦佐从不参与,也不挺任何一方,更不会给自己贴标签。
王邦佐的学生陈明明回忆,王邦佐不主张在大的问题上咄咄逼人,也不主张以己之长来度人之短,认为实实在在改善不足、学习他人长处才是走向复兴之路应取的态度。他批评激进言论,说“大炮”式的放言脱离实际,从“原则”(价值)出发而不是从国情出发,看上去卓尔不群很“清流”,却于国事无补。曾有一部著作名噪一时,受到各方力捧,王邦佐却在一个小型研讨会上说,拿自己的优点去和别人的缺点作比较,方法上是站不住的。这是王邦佐讲话最尖锐的一次。
任晓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他说,因为王邦佐等老一辈的影响,复旦政治学专业师生普遍有独立见解,但不激进,不越线,讲求建设性。
最后的日子
2013年底以后,政治学界对于“中国式民主”发生了概念上的分歧,王邦佐说:“对中国式民主不能用概念来评价,而要用实践来评价,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来看它是否给人民带来福祉。”
2016年,他提出政治学研究亟须关注四个问题:制度完善与体制进步、实现反腐常态化、推进国家治理的“法治之治”、善于从政治角度看待经济。这一年,他住进了华东医院。疫情之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在病房自言自语,从头到尾完整地讲完一节课。
2021年7月,桑玉成和几位老同学相约教师节去看望王邦佐,并带去他与王邦佐共同主编的《亮相、启蒙、播种——复旦政治学讲习班与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发展》,这是王邦佐生命的最后阶段一直惦记的。
8月2日,桑玉成收到消息,王邦佐病情持续恶化。第二天,他赶到复旦出版社与编辑商量,无论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赶出两本样书。8月5日上午,样书被送到王邦佐床头。桑玉成听说,王邦佐多日来只有在这时睁开过眼睛。
8月24日,王邦佐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去世前立下遗嘱:不举行任何悼念活动(含告别仪式),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谢绝到家探访,谢绝家乡亲友来沪慰问,遗体、器官捐献。
晚年,他每次出差前都要写一份遗嘱放在桌上,回来时再销毁。学生们觉得,最后这份遗嘱里他为夫人考虑得很多。他的夫人方幼封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素爱清静,他不希望有人去打扰她。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34期 宋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