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总导演,他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活动总导演,他还是一名大学教师。他就是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在荣获2021年“最美教师”称号后,他从幕后走向台前,肖向荣表示:“做老师必须要有时间的积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时代、和学生共同成长。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圣、崇高的职业,超越了所有的功利和现实。”
肖向荣的课一般安排在晚上。
“进入创作的第一步就是瞬间捕捉。舞蹈的开始取决于你思维的起步。群舞怎么开始?哪段是你们想要的开头?有没有进入到群?什么是结尾?谁能决定什么是真正的结尾?”
“准备,亮灯,开始。”
“走,3,停……”
9月7日晚6点,肖向荣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209教室,他要给大三学生开启“群舞创作法”课程。教室是一间训练厅,没有桌椅。学生们被分成两组,各自用自己的理解呈现出老师称之为“李佳怡的猜想”的创作舞蹈。
“群舞创作法”课程不是单纯的舞蹈训练,也不仅是理论训练。学生们同时又被分成导演组和表演组,肖向荣按自己的节奏喊“停”,然后追问,从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再引申到更多问题。学生们思考回答,他再梳理明确,间或传来学生们随性的回答和笑声。
他要求学生们做笔记。一段表演下来,学生们又会散坐在地上,记录下这堂课的关键之处。一位同学记录下他听到的重要词语:体态、重心、微表情、开放性思考、尝试。
“上课,不要背套路,每一堂舞蹈课都是新的。”这是肖向荣在课堂一再提及的。抛弃顾虑和束缚,记住“自己才是这个游戏的King(国王)”。每一处节奏处理,每个动作出处,怎样保持新鲜的内心世界,怎样打破已经固化的动作,这些都是带给舞者最美好的时刻。
“一位大学的艺术教师,上课与创作是不能割裂的。”肖向荣坚信,无论民间舞、芭蕾舞还是古典舞老师都要创作,都是在培养创造性思维。
20多年前,肖向荣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毕业,进入北师大筹建舞蹈系。最初,一周下来40多节课。现在,他依然给本科生、研究生、全校师生上课。他也更深地思考师大的舞蹈系与其他院校的舞蹈系有什么不同,师大舞蹈系培养的学生又和专业的舞蹈院校有何区别。
师大舞蹈系的学生自称“有文化的舞者”。每年迎新,总会广而告之:舞蹈是我们最基本的底色,也是进入社会的第一张名片,其应具有历史文化审美背景,在这里希望你们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于是,有了“经典文本研读计划”读书分享会。学生在展示舞蹈作业时会顺带做一下注脚:身体解放变成的层层线条,看似流畅却不流畅,舒展且麻木。“不是所有的线条都是平滑的”。想要寻找其中的“刺”,要通过不断地实验。
在肖向荣的课堂上,舞蹈是舞蹈,李白的诗是舞蹈,鲁迅的《呐喊》也是舞蹈。“一方面培养他们对身体的敏感、空间的敏感、基本形体的协调;另一方面,让更多人通过这个平台知道舞蹈很有趣,舞蹈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背后有深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肖向荣习惯把最鲜活的案例和世界潮流的前沿内容分享传递给学生,在他看来一流大学就要有一流的知识体系,只了解过去对艺术创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国际舞蹈大师班、校际联合公演、专家讲座、论文发表会、圆桌讨论会这样的学术研讨充实于课堂之外。
“由身体审美到心灵审美的养成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肖向荣认为,舞蹈首先是审美,“唯有热爱,才能坚守”。
(《光明日报》9.13 靳晓燕 黄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