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突然加快且混乱,心脏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患者大脑及全身供血不足。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超过5分钟,就会造成患者脑死亡或死亡。患者通常突然发病,往往来不及救治。
心源性猝死是异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猝死中90%是心源性猝死,已成为猝死的首要病因。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约54.4万,相当于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不同于人们认知的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很多此前从未被确诊过心脏疾病。
知晓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尽早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对于预防猝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造成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冠心病为主的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全球范围内心源性猝死的头号病种;各种心肌性损伤,过度紧张、激动、劳累等;其他危险因素如直系亲属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岁前、女性65岁前),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长期口服避孕药物、偏好高糖高脂饮食等。
发生心源性猝死之前,很多人身体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比如晕倒、两眼发黑、胸部闷痛、极度疲劳等,还可伴有面色苍白、恐惧、大汗淋漓、濒死感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猝死的发生,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心源性猝死会遗传,但遗传的概率比较低。家族中如有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建议去做心电图检查。除此之外,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了解自己是否携带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基因。
当前,我国肥胖、超重人群越来越多,此类人群更容易患上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身体处于熬夜、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下时,血管会受到损害,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因此,要想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一定要做到“健康饮食+健康作息”。
(《健康报》8.30 姚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