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14日 星期二

    锁入箱底的功与名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14日   05 版)

        严传梅

        谁是严传梅?直到去年在病中以为自己时日无多、拿出珍藏一生的皮箱,人们才第一次知道,这位已94岁高龄的老人,不仅是武汉大学的离休干部,还是一位在淮海战役中荣立特等功、获得过“人民功臣”奖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的战斗英雄!

        投向战场

        1926年,严传梅出生于湖北钟祥。从4岁起,父亲白天干活,晚上教他读书写字,母亲就在一旁纺纱、做鞋。1939年,钟祥沦陷。严传梅“除了偷和抢,什么能挣到生活就干什么”。

        每次赶集,严传梅都去看拉洋片。“洋片放的是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严传梅闭上眼睛,那段生灵涂炭、悲惨屈辱的岁月仿佛又涌到眼前,“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拉洋片的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地下党员的介绍下,14岁的严传梅加入了抗日十人团。1942年8月,严传梅当兵上战场。

        战场上,严传梅最“馋”的是子弹。1943年1月的一次战斗中,严传梅担任突击任务,可步枪里只有3颗子弹。子弹少,就要打得准。战士们只要有空就进行军事训练,用古代“神箭手”的标准练习瞄准,子弹要能“穿叶间”。真没子弹了,就要徒手搏击。除了刺杀术、搏击术,战士们还要训练“自身保存隐藏术”,利用地形地物保护自己。

        “有人说当兵的都是大老粗,我不赞同。武术也是一种技术,怎么出拳出腿,打腰还是打腿,用膝盖还是用肘击,这一切如果不靠缜密又迅捷的思维,怎么能打倒敌人?”严传梅青筋盘虬的手紧握成拳,仿佛攥着一股巨大的力量。

        立特等功

        打跑了侵略者,严传梅又参加了淮海战役,任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旅直属解放大队第二连连长兼指导员。彼时,敌军主要配备美式武器装备,地上坦克轮番进攻,天上飞机俯冲扫射。而我军的装备大部分是落后的老式枪。敌我力量悬殊,我军伤亡很大。

        一场硬仗下来,连队把俘虏集中起来教育。严传梅也不照本宣科,直接拿身边的战士当“教材”。许多战士都是解放区的农民,讲起自己翻身做了主人的经历。“我解放了,来当兵就是要让全国人民都解放!”往往几番话,就说得俘虏们痛哭流涕,擦干眼泪,就说要加入共产党军队,要“报仇”。没有新军装,就扯个布条,写上部队、姓名,领上枪弹,立刻就上前线。

        第十一旅属于主攻部队,战斗一旦打响就只能攻上去、不能撤下来,必须打到底。在战斗激烈的情况下,补充兵员、保持部队战斗力就极为重要。打双堆集战役时,严传梅任侦察连连长兼指导员,他的连去了约140人,最后“初始队伍”只剩下约10人。但靠着解放战士,依然撑起了一个连的战斗力,一直打到战役胜利。严传梅荣膺特等功,并获得一枚宝贵的“人民功臣”奖章。

        渡江战役中,作为侦察连连长的严传梅,让渡江战士们用双手划水,使船只加速通过江面,降低中弹风险。经此重要一役,侦察连未受大的损失,严传梅的军功簿上,又多了一张“大功”奖状。

        严传梅的档案里,记载着13次军功,但大部分奖章、奖状,都因过长江时战马牺牲、跌入江中,随水而逝。

        捐出积蓄

        20世纪50年代的金门炮战中,严传梅的腰椎断裂,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到坑道里去”。打仗不到坑道里去?还准备活多久啊?严传梅这样想着,照样下坑道,落下终身风湿关节炎,并且再不能负重。不久,已任团宣传教育股股长的严传梅,上级有意提拔其为政治部主任,当团级干部。严传梅诚恳地向组织说:不行。

        “我有腰伤,不能负重。营级干部算是中层领导,直接面向基层战士,我不能身先士卒,怎么能行!”严传梅解释说。

        1959年,严传梅脱下军装。转业时,能填报三个志愿,严传梅第一个写的是去新疆,因为“那里条件艰苦”;第二个写的是去河南平顶山,因为“那里有煤矿,能建设祖国”;第三个写的是服从分配。最终,组织将严传梅分配到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自那以后,功绩斐然的军旅生涯随着仅存的军功状,一起被严传梅尘封在皮箱中,对妻子儿女也绝口不提。直到2020年病情一度恶化,严传梅才将皮箱托付给儿女:“这是我一生的纪念。”

        只留下“纪念”,不留下钱——这位一双80元的皮鞋穿了十几年、和老伴旅游只住过一次三星级酒店就嫌“太奢侈”的老干部,给老伴留下生活费后,为武汉抗疫捐出3万元,又嘱咐儿女把其余全部积蓄交给党组织。

        (《新华每日电讯》9.7 王若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