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

    “培训时代”无法绕开的“浅智”话题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09日   06 版)

        国家有关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整治,其深层意义或许在于改变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极端化的倾向。然而,当下既为“培训时代”,所谓培训的参与者就不止于社会机构,大学的培训化意识和行为也应该在反思和矫正之列。

        维持社会培训机构的核心理念是“为社会需要服务”。从正面看,“社会需要”激发了培训机构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聚集财富的能力;从反面看,目标性极强的培训把青少年学生变成了“培训人”,非经培训不能提高生存本领。

        “培训人”的主要特征就是标准化、浅智化和技术化。其具体表现则是目标性和实用性极强。这里的“目标”往往是直接的和短期见效的,属于典型的急功近利。目标性强的另一表现就是排斥性,即为了眼前的现实目标,随意砍去影响现实目标实现的枝枝杈杈。反映在学习上,就是只关注与现实目标相关的知识和课程,并且有意无意地将“目标”偷换成“兴趣”,从而为现实功利贴上“合理”的铭牌。

        “培训人”极强的实用性,其实就是缺少基本价值取向的随机应变。老师、领导、上级或凡地位高于自己、自己有所求的人想听什么就讲什么,想看什么就秀什么,哪里有空子就往哪里钻。这是出于“培训攻略”的自然延伸和灵活运用。

        事实上,“为社会需要服务”中的“社会需要”是一个很笼统、模糊的概念。如果无此自觉,就很容易把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硬生生地套用,弄出个“假两件”,结果就是重视迎合,轻忽提高。

        “培训时代”的话题很多,但总是绕不开“浅智”的内容。“浅智”不是“无智”或“弱智”,而是误将浅显当作深奥,且无限放大,断为公理。要超越“浅智”,最简单的方式是回归常识。

        (《中国科学报》8.24 尤小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