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探月院士”欧阳自远是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嫦娥之父”。在中国科协推出《同上一堂公开课——百年科技强国梦》融媒体系列访谈节目录制过程中,面对“对哪一次‘嫦娥’发射印象最深”“如何区分科幻与科普”等提问,欧阳自远讲述了从“为国找矿”到“嫦娥奔月”的历程。
遇见“天外来客”
“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在20世纪50年代,广播里反复播放的这句话触动了年轻的欧阳自远,他响应国家号召:“我要为祖国找矿,要学地质,要去爬山。”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考上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1956年毕业后录取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做矿床学副博士研究生,研究长江中下游铁矿与铜矿的成因与找矿方向。1957年开始,他每天天未亮就带好一壶水、两个馒头,背着包,下到凹凸不平的坑道里观察矿脉,描述岩层,采集样品。地质勘探工作苦中有乐:“非常艰苦,但很愉快,因为我在为国家把这些矿搞清楚。”
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给欧阳自远带来极大冲击和思考:在地上“摸爬滚打”地找矿,就像是小小的蚂蚁。如果能有像人造卫星这样的先进装备帮着找,那将大大提升勘探效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迎接中国空间时代的到来做贡献。
可学的是地质,怎么为太阳系探测做贡献呢?这时,“天外来客”陨石引起了他的注意。陨石是构成太阳系的行星与卫星的初始物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和瓦,其间蕴藏着太阳系各类天体最基础的信息,“陨石有来自月亮的,也有来自火星和其他行星、小行星与彗星的,总有机会被我们捡到”。
1976年,吉林省境内曾降落一次历史罕见的陨石雨,当地人形容“天上掉下来了三个大火球,害怕极了!”欧阳自远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心里早有底了,那是天上掉下来的石头。”他带队实地考察,完成一百多篇论文,为我国天体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12月,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对月球开展快速探测后,成功携带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返回地球。这对当初只能用陨石和阿波罗-17的月球样品来做研究的欧阳自远来说,有莫大意义。
“绕起来了!”
身为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我有一个要求,别人已经做过的基础性的科学探测项目,我们也得做到,而且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中国每一次月球探测,都有几项别人没有做过的创新性的重大科学探测任务。”
他很兴奋地介绍,嫦娥系列探测器共发射了五颗,每个都很出色:嫦娥一号实现绕月探测;嫦娥二号绘制出了月球表面最好、最清晰的地形图与三维立体图;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与月球车登上了月球正面,长期开展对太阳的观测及对地球环境的监测;嫦娥四号更是登上了神秘的月球背面,对月球40亿年前的演化历史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嫦娥五号在月球上“抓了一大把土”回来,这把土至少能够让人类对月球距今30亿年以来的演化历史产生新知。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欧阳自远说,这是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大家心里都没底,感觉就像“第一天送孩子去上学”。以前苏联与美国发射的月球探测器,经常在这个位置失事,不是撞击月球就是冲出月球轨道飞跑了。2007年,指挥现场汇报,嫦娥一号被月球“捕获”,欧阳自远不敢相信,请求再次确认。再次确认需要的时间不长,但对于他来说每一秒都很煎熬……
“再报告,嫦娥一号真的被月球‘抓住’了!”一时间全场沸腾,被称为嫦娥“铁三角”的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三位老人激动万分,相拥而泣。“有记者采访我,激动地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心里的话就不断重复‘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专注科普60年
“孩子们,希望在你们身上。”欧阳自远亲切地对小朋友说。他把“百年科技强国梦”当成一个很好的科普渠道。
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阳自远就开始作科普,比如天外来客与天人感应,小天体撞击地球与物种灭绝的传说与真实。不过“那时候是零星的,并没有很强的科普意识。”“作科普的时间越长,科普作得越多,越发觉得科普在中国还远远不够”。
每次科普报告,欧阳自远都要根据对象调整内容,“每一张PPT反复思考和推敲,图在哪里,文字如何表述,共有30种版本针对不同的对象。”
作为“老科普”,对于现场观众提出问题,欧阳自远倾其所有一一回答。有小朋友问:“到底有没有UFO?有没有外星人?”
“银河系里面有千亿个太阳一样的星球,宇宙中有千千万万个银河系。人类的能力目前甚至还飞不出太阳系,更不用谈探索整个宇宙了。”欧阳自远给大家“泼了盆冷水”,“仰望星空”的基础是“脚踏实地”,我们应该尊重科学事实制定目标、长期坚持。
(人民网 8.31 方经纶 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