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07日 星期二

    医美热 维权难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07日   08 版)

      变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百度贴吧“整容失败吧”里约5万条帖子证明着这一点。

      在这个17多万人关注的贴吧里,整容失败的人袒露自己的素颜照:有人做线雕手术提拉脸颊,线埋浅了,面颊表面鼓出红色脓疮;有人做肋软骨隆鼻手术后,向贴吧里的网友展露术后不对称的鼻孔。

      他们在贴吧里交流维权进度和术后恢复进展,其中极少人成功维权。除了素颜照,许多消费者拿不出其他证据,能证明自己手术失败。有人发帖,寻找一起维权的“姐妹”;有人感慨,“每天晚上睡不着,想死”。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法务部主任曹伟总结,消费者维权往往会经过以下过程:先和医院协商、打投诉电话、再去医院闹事、在互联网上谩骂,最后才会想到法律诉讼。其中,不到三分之一会采取诉讼的方式维权,更多人会选择和医院协商或闹事。

      “医美行业迫切需要一个针对性规定,或更能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他认为。

      许多整容失败的消费者觉得,自己的痛苦难以举证。多位想要维权的人向记者表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接受医美手术时没有留下病历、合同,也极少有手术前后的检查报告。有人在手术失败后,接受了五六次修复手术,却没有留下第一次手术的术后照片,导致维权时难以自证。

      即使保留证据,如何证明医美手术失败,也是一个难题。一位在成都做人中缩短手术的女士,术后发现人中和鼻子的相接处留下浅白色的疤痕。恢复期过后,疤痕变浅,但她十分在意,为此接连做了3次修复手术,也没有完全消除这道疤痕。

      她希望医美机构能退还一半手术费,并赔偿修复手术的费用。为此她多次去医美机构协商,和医院总是“谈不拢”,医院让她直接走司法鉴定程序。她又跑去咨询当地鉴定机构,工作人员告诉她,她的疤痕不足6厘米,“没法做鉴定”。她还尝试过拨打投诉电话,当地相关主管部门多次组织调解,双方都未能达成一致。

      最后,她穿上涂着“毁脸”“维权”红色字样的T恤出现在医美机构门口,医美机构报警,警察也没能协调出双方满意的方案。医美机构为了拦住她,新请了两个看门的保安。

      她加入一个微信群,里面有30位维权者。他们都是为了做价格便宜的医美手术,从天南海北赶到成都,却没有整出一张符合期待的脸。偶尔,群友会互相打气,聊聊医美失败的经历,但更多时候是沉默。一位维权者说,“大家都没时间折腾远程维权的事”。

      一位医美行业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帮助过约300人维权,他总结出一套医美机构应对维权者的“流程”。第一步是拖延战术,医院会派出专业售后团队,安抚消费者,术后有3至6个月的恢复期,恢复期容貌不好看,等恢复期过后会变成理想的模样。有人调侃,这是“先变鬼再变美”。

      至于能用恢复期拖延多长时间,“完全取决于消费者表现出来的愤怒程度”。

      到了协商阶段,医美机构会采取冷处理,先由消费者开价赔偿费,无论开多少,都压低价格,“一人一个(赔偿)价,维权完全依靠个人谈判沟通能力。”

      曹伟发现,发生医美纠纷时,消费者和医院协调往往达不到一个双方能认可的结果,类似医调委、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往往难以调解成功,如果通过法律诉讼维权,消费者大多难以接受长达一年、两年的诉讼周期。这迫使许多消费者选择闹事等方式,快速解决纠纷,逼迫医美机构尽快赔偿。

      一个代理过多起医美纠纷案件的律师说,不同医美机构后续修复的收费不同,难以通过统一的修复手术费用,客观认定赔偿标准。

      长沙市医疗美容协会会长肖征刚认为,愿意用诉讼维权的消费者是理性的,值得鼓励的。他曾协调过一起下颌骨磨骨手术的纠纷,消费者术后疼痛索赔60万元,他请多个专家会诊评估术后费用,再通过影像检查、界定精神损失、营养费等,最后消费者和医院同意协会的方案,赔偿10多万元。

      但是有时候,医美从业者需要面对的,是更复杂的情况。2018年,上海一位46岁的女士花了100万元做医美手术,却多处留疤。和医美机构协商无果后,她雇用他人大闹美容院。后来,法院判决该女士和她雇用的人寻衅滋事罪。

      作为一位工作25年的乳房整形医生,肖征刚最新的感触是,医美技术的发展,跟不上消费者对美的要求和变化。“有些机构没有顾客,顾客来了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做手术,形成恶性循环。”

      一位医美从业者分析,多数整容失败者去那些隐藏流窜的非法医美机构就医,一旦发生纠纷,这些机构不愿正视解决问题,影响整个医美行业的声誉。但一些正规机构却不得不应付着“医美贷”的骗贷顾客。

      他建议,参考公立医院的评级体系,把所有有资质的医美机构按照三甲、二甲的标准评级,方便就医者找到合适正规的医美机构,不迷信广告营销。

      (《中国青年报》8.18 魏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