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07日 星期二

    从电影学院保安到最佳导演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07日   05 版)

        张中臣

      2021年8月2日,西宁,一个叫张中臣的年轻人在第十五届FIRST青年电影展崭露头角,他的长片处女作《最后的告别》获得了最佳长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在获奖致辞时,这个清瘦腼腆的青年语带颤抖地说,如果没有影像创作,他可能会选择“死亡”。

      四省交界的平原村庄中,聋哑青年方圆和爷爷相依为命,方圆的父亲患有精神病,妹妹在幼年时意外身亡,母亲也离他们而去。在一个夏日,父亲在精神病院杀人而被警方通缉,方圆在日常生活中回忆父亲的行踪时,也逐渐揭开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痛苦的回忆。这是《最后的告别》所讲述的故事。这部电影也是张中臣自己的亲身经历。

      1991年,张中臣出生在安徽宿州市砀山县的张庄村。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很好,直到9岁,一起恐怖的事故改变了他的生活。2000年9月1日的早上,他在去同学家约他上学的途中,亲眼目睹同学的父亲被绑在树上浑身是血的场景。后来他得知,由于丢失了一块手表,同学和他的弟弟被患有精神病的父亲在激愤之下杀害了。

      眼前的死亡给张中臣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动,家人因此给他转学。在没有熟人的地方,他感到更加无助。这种孤僻的状态一直伴随着他到县城读中学,性格上的自闭与农村孩子的身份,让他一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同学之中。直到2008年高考结束后,张中臣才鼓起勇气对父亲说出那句:我不想读书了。父亲最终妥协,但要他至少去上一个大专,他答应了。

      2011年,大专毕业的张中臣回到安徽,在芜湖一家知名的空调企业做流水线工人,工作是安装空调的过滤网,每天工作八小时。最终触动张中臣的是当时一起打工的一对夫妇,两个人已经在这里工作多年,有了孩子,但依旧每天重复着在原地的工厂生活。他感到前途无望,准备逃离。同年国庆节假期,张中臣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投奔在这里当保安的哥哥。

      在北京游荡的日子里,张中臣随便走进了一间电影学院的教室,听到有位老师在讲解李安的电影,便坐下来旁听,居然被深深吸引。他开始大量旁听电影学院的课程,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电影相关的任何知识。2012年,张中臣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升本的导演方向,为了生计,他也和哥哥一样在电影学院当起了保安。

      三年的继续教育专升本学习结束,张中臣有了拍摄长片的野心。他很多同学的毕业作品都可以带着几十人的小剧组,找专业演员拍摄,但他的全部拍摄设备只有一个手机。于是他从剪片子做起,慢慢攒钱。《最后的告别》的剧本早在2018年就写好了,但这样一个冷门的农村题材很难拉到投资。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张中臣的保安同事们。他们每人拿出一些钱,凑成《最后的告别》最初一笔投资。同样是由于预算原因,张中臣最后也放弃了起用专业演员的想法。

      预算并没限制住张中臣对电影的美学追求。剧组在鲁山县选景时,他看到一个土坡上面有三头牛,夏天的阳光透过树叶打在它们白色的皮毛上,让他想起莫奈的画作,便执意要这三头牛参演,换掉当时已经花钱定下的三头黑色的牛。白牛的主人是一个老人,老人也因此被剧组带到另一个拍摄地郏县和他们同吃同住。恰好当时饰演男主人公爷爷的演员还没有着落,张中臣干脆就让白牛的主人来饰演爷爷。

      其他人也都和“爷爷”一样,是毫无表演经验的普通人,比如饰演童年方圆的小演员是王耀德在聋哑学校体验生活时发现的聋哑孩子史迎杰,方圆母亲的角色则是由制片人陈坤阳的二婶扮演,这些素人一起演出了电影中最生活化的气息和最深沉的情感。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32期 仇广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