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19日 星期四

    对文物的阐释是从今天出发的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19日   07 版)

      《鸵鸟蛋、黑陶与铜肝》讲述的伊特鲁里亚文明,是伊特鲁里亚地区(今意大利半岛及科西嘉岛)于公元前12世纪至前1世纪发展出来的文明,全盛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后因古罗马的强盛而衰落。但它的影响一直存在,席卷了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宫廷,在19世纪引发了革命,甚至还躲藏在法西斯主义的背后,今天,仍然在当代社会发挥着作用。

      作者露西·希普利是伊特鲁里亚考古学博士,该书每一章都关注一件不同的人工制品或一处遗址,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历史漫游与古今对话都有现实的关怀。作者从一开始就批评了“失落的文明”概念,指出其种族主义倾向,暗含着原住民与祖先关系断裂,那样一来,殖民者就可以肆意地侵占他们的文明。她也指出了各个时代的文本制造者的局限性和政治立场所决定的态度。考古学注重物质研究,同时很容易因为政治需要而被观念化,被利用来编造辉煌的历史。

      可是,这部作品的架构方式恰恰证明,作者强烈地依赖于观念的阐释,她本人也属于自己所批评的文本制造者。我对它最大的兴趣不在于全书呈现的琳琅满目的古文物,更在于作者阐释这些证据的方式,以及阐释过程流露的内在的矛盾性。

      考古解释的基础首先就是物品及物品所在的现场,一件器物一个遗址不仅仅是客观事实,考古学家更关注的是它们如何联系和构造了整体的文化系统。考古学家试图追求它们在当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0世纪考古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发生了“人文转向”,考古学家不仅关心材料,还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和更多的社会需求。所以,普通大众需要明了一点,考古学也包含了观念史的构建。社会主导意识与主流文化的方向,会影响考古学知识的表述。观念无所不在,实践往往具有随机性,而这正是考古学存在的意义之一,寻找更加符合学术标准的逻辑与证据,不断反思既有的观念,尽量避免让考古成为政治纷争的战利品。

      (《北京青年报》8.13 林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