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成年人在高考结束后多年,仍会被有关高考的噩梦惊醒,比如梦见自己忘带2B铅笔或者梦见自己少答了一页卷子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高考即便过去了二三十年,对于某些人来说仍是梦魇?
个体在非自愿的情况下,持续性地重新体验负性事件(比如经由梦境回忆创伤性事件)并感受到强烈的痛苦,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换句话说,对于这些持续性深陷高考梦魇的人,高考可能已经成为他们的心理创伤。
通常情况下,地震、海啸、战争、虐待等严重威胁性事件的亲历者多会出现PTSD。而高考虽然也是一种压力事件,但是相较于天灾人祸,它引起PTSD的可能性较低,绝大部分考生都不会因为高考而罹患PTSD。可是由于每个人的备考、参考经历不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高考也可能成为少数人的心理创伤。
有很多学生在高考失利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低落心境,不断责备自己“为什么当初不选另一个答案”“这么简单的题,怎么当时就想不出来”……他们对高考失败持有灾难化预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而这背后,可能是因为许多考生持有“一考定终身”,这种被普遍宣扬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灌输,在高考之前,也许能多少增加学生们的危机意识。不过一旦高考失利,这种观念就会像炸弹一样,给那些深深内化这种信念的孩子带来强烈冲击。因为在他们看来,考场失利的自己无异于被判了“死刑”。他们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绝望感,一遍遍回想失败的原因以及可能的灾难性后果。而这些反复的灾难化思考,可能无形中增强了高考这个事件的压力强度,当压力大到超越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时,就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如果个体持续多年都深陷这种泥潭不能自拔,那么最好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以进行创伤疗愈。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当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后,就需要面对人生的三大挑战:工作、友谊与爱情。如果个体拥有足够的勇气,就会直面挑战,可如果自卑感过于强烈,甚至到了“自卑情结”的程度,个体就会试图从挑战中逃离。而为了使自己的逃避行为顺理成章以维护自尊,他们就会从记忆中调取能将逃避行为合理化的经验。基于这一理论,那些走不出高考阴影的人,可能因为无法解决当下困难,才调动出了与高考相关的记忆作为逃避的借口。对于这类人而言,与其说他们“不能”从创伤中脱离,倒不如说他们“不想”从创伤中脱离。
假如现实困难得到了解决,那作为逃避借口的“高考后遗症”也会失去存在的理由,可能相应的症状也随之消失。
(《科技日报》8.5 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