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12日 星期四

    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12日   02 版)

        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整。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更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地政府“乡村记忆工程”的带动下,乡村博物馆文化馆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建立。这些博物馆文化馆作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留住了乡愁记忆,传承了历史文化,拉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唤起并维系地域乡愁、民族记忆,而是既包含了乡村发展的历史和记忆,也融入了乡村振兴的责任与自信。 

        乡村博物馆是农村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展示窗口,政府应将乡村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纳入当地乡村振兴规划之中,从资金、人才、技术、城乡关系等方面为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合理推动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据笔者调研,由于缺乏长远设计,有些乡村博物馆变成了仓房,或者仅仅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有些乡村博物馆对历史资源发掘力度不够,功能尚未有效发挥。“十四五”时期,各地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应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文化馆,让乡土文化释放应有魅力,得到保护传承。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很多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乡村博物馆文化馆的基础与条件也是千差万别。在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支持有条件的乡村依托历史遗址、民居建筑、传统手工艺等建设历史遗址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红色记忆博物馆或单一的木工博物馆、竹艺博物馆、蜜蜂博物馆和土布博物馆等。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特色资源,将资源禀赋打造成发展基石,才能建设好、发展好富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乡村博物馆文化馆,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光明日报》8.6 黎海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