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12日 星期四

    天上多了个林妹妹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12日   05 版)

        王文娟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

        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

        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

        曾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如今,天上多了个林妹妹。8月6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她是经典越剧《红楼梦》里家喻户晓的“林妹妹”、是旦角艺术“王派”的创始人、是几代越剧人心中的“女神”;同时,她也是一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冒着炮火亲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

        1926年12月,王文娟生于浙江嵊州。父母十分疼爱这个长女,甚至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仍然送她去断断续续读了三年书。一点文化底子,加之平日里看戏有样学样的基本功,成了她日后随表姐竺素娥闯荡上海滩的敲门砖。

        竺素娥长王文娟十岁,当时在江南地区已是响当当的“越剧皇帝”,自然也就成了她的开蒙老师。学了半年,王文娟便以“小小素娥”的名号主演《投军别窑》。别看她平日里文文弱弱,到台上却很机灵,对当时通行的半即兴“路头戏”应付自如。仅用六年时间,王文娟就一跃成为“头肩旦”。

        可即便唱红成名,王文娟还是处处不自由。受制于戏班班主、剧院老板,演员拿的是包银,沦为“摇钱树”。普通演员只能在地板上打通铺,竺素娥、姚水娟这样的名角也不过是一张自备行军床。而遇到歇夏、封箱,演员就被“赶出来”,自己找地方吃住。

        1948年王文娟受邀加入徐玉兰新成立的玉兰剧团,自此开启了与之长达半世纪的合作。

        告别了动荡不安的时局,脱离了克扣盘剥的戏班班主、剧场经理,王文娟感到新中国成立后日子在切切实实地变好。她说:“改制前剧场要卖八成以上的票房我们才能挣到钱,如今卖到六成就可以保本。”薪酬合理了,甚至可以拿到“双薪”“三薪”。

        迅速站稳脚跟,除了及早戏曲改制,玉兰剧团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主创班底能够紧贴时事背景,同时也会根据演员的风格特质、观众反馈来创作。比如上海解放之际,剧团排演《风尘双侠》,王文娟出演敢爱敢恨、勇于抗争的“红娘子”。1950年12月,徐玉兰与王文娟更是排演了一出轰动一时的历史剧《信陵公子》。

        1951年,越剧界组织联合义演。众姐妹携手合力捐献一架“越剧号”战斗机。戏码从传统戏《杏花村》《梁祝哀史》,一直演到现代戏《白毛女》。那时的“喜儿”王文娟不会想到,三年后,她们这群被周总理戏称为“上海小姐”的越剧人,会参军亲上战场,唱着越歌跨过鸭绿江,与“最可爱的人”并肩。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拍成,王文娟也“双喜临门”,完成了人生中的另一件大事:与电影演员孙道临结婚。她说,“那年他四十一岁,我三十六岁,是名副其实的大龄青年,要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标准的剩男剩女。”但这位“剩女”的晚婚,还是令无数男剧迷梦碎。

        80年代初,人们在电影院里看越剧电影《红楼梦》,那是“重放的鲜花”;最神奇的传说是,有人跑到台上,抱住银幕上的林妹妹,可见王文娟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对林黛玉的理解深刻到位,是王文娟准确把握角色的关键所在。

        而对于自己的艺术成就,王文娟总是那么谦和谦逊:“我天生资质平平,无非是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如果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

        回顾一生,王文娟说:“人生犹如一杯茶,茶叶在沸水中沉沉浮浮;而流逝的时光就像沸水,在它的冲刷和激荡下,每个人的生命才最终散发出属于自己的清香。”

        (文汇网、澎湃新闻 8.6 黄启哲 王筱丽 徐迅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