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质种子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应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地加大种业执法活动力度,但种子套牌侵权现象依然多发。
“还在试验田里研发,市场上就出现套牌种子了”
“培养一个好品种经常需要10年以上,可是,常常我们研究的种子还在试验田里,市面上就有人在卖套牌种子了,也不知怎么窃取的。”一位江苏种业人士说。
套牌种子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直接盗窃或收买研发企业人员获取亲本后进行杂交、繁育出所谓的新品种;二是直接混合使用各种知名度较高、市场行情较好的品种推出所谓的新品种;三是使用与品牌种子相近的名称进行傍名牌。
中国葵花产业联盟执行会长张永平说,目前国内自主选育的食葵推广上市品种约50个,而登记总数量却高达1800多个,仿冒或套牌品种泛滥。业内人士说,保守估计,目前市场上套牌的SH363向日葵品种超过30个,导致该品种真实市场占有率由60%下降到33%。“我国加强培育向日葵等非主要作物新品种,利用10多年的时间才打败了洋种子,却在很短时间内败给了套牌种子。”张永平说。
套牌假种驱逐良种,危及种业安全
知名水稻专家王才林研发出的“南粳9108”高产稻米品种近两年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江苏省统计种了六七百万亩,实际远不止,就是套牌销售的原因。“种子套牌很严重,假种子越来越多,不敢买了。今年我改种南粳46,假种子还比较少。”盐城市建湖县一位种植大户说。
王才林介绍,育种成本较高,一些种子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动,用自家滞销的种子套牌畅销种子销售,不少是有相同的亲本来源且特征特性有相似之处的滞销种子。“还有的用未审定的种子套牌已审定的种子销售,未审先推。”农户无法分辨真假,极易受骗。有农民为了规避风险,在20多亩地里种了5个玉米品种。
种子套牌不仅严重挫伤育种企业研发积极性,还危及种业安全。受访种子企业介绍,套牌和正牌最大的区别体现在种子抗性方面。“为了保障农业生产,企业选育的玉米品种在遇到病虫害、干旱等极端条件下表现最为突出。”北沃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柳继凤说,一旦发生这些极端情况,套牌种子极易出问题,危及粮食安全。
加大惩处力度,严打套牌获利
当前,套牌种子销售隐蔽,往往直接发货到乡村,且品种真实性鉴定存在短板,检测周期长,导致难以取证。知识产权保护短板突出,违法成本低。业内人士说,很多时候,一个新品种刚通过审定,市场上便出现套牌种子。在企业获得新品种保护授权之前,法院对未获品种权的侵权诉讼不予受理,企业难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针对上述问题,受访的基层干部和业内人士建议改革完善审定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及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跨区域协同打击力度,确保生产用种安全。实施更严格的新品种登记制度,健全退出机制,明确种子法与刑法的衔接。目前种子法的规定中明确了各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及罚款数额,但是对于和刑法的衔接方面不够明确,仅仅是在最后规定了一个兜底性条款,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涉及种子的案件全部不予立案的现象。建议将侵害植物新品种权入刑,将无证生产经营种子的行为明确列入非法经营罪打击范围。
(新华网 7.31 赵久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