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07日 星期六

    苏城两家潘 占城一大半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07日   05 版)

        民间俗语云:“苏城两家潘,占城一大半。”现在很多人以为,“两家潘”指的是“富潘”与“贵潘”。其实,这大抵是一个美好的误解。    

        所谓“富潘”,特指苏州东城卫道观前的潘氏,清代前期以丝绸贸易发家,乾隆时期达到鼎盛,“瑞蚨祥”绸缎庄是其商业品牌。    

        至于“贵潘”,本是徽州歙县大阜村的盐商家族,明末清初因在苏州经营鹾业而侨居在阊门外南濠街,康熙中叶迁居刘家浜,并开始在科场上不断奋进。经过四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乾隆三十四年由潘奕隽打开局面,高中进士。

        此后,“贵潘”一氏科场喜报不断,先后考取进士9人、举人36人(含清末游学赏赐举人4名)、生员140人,以至于李鸿章为其题写匾额“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

        所谓“苏城两家潘,占城一大半”,特指“贵潘”经营的分店众多,占了苏州酱园业的一大半。其中的“两家潘”,分别是“贵潘”长房蓼怀公一支经营的“潘所宜酱园”、“贵潘”四房贡湖公一支经营的“潘万成酱园”。

        以往谈论“贵潘”的传奇故事时,基本上都侧重于贡湖公一支。

        比如,“贵潘”第一个状元潘世恩,大概是清朝最会做官的,六部尚书轮了一遍,最后做到了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傅。皇帝还时不时赏赐各种玩意儿,退休金也不打折,叫“赏食全俸”。

        潘世恩的孙子潘祖荫,不仅中了探花,当了三朝元老,而且胆子比他爷爷大,曾经上书营救左宗棠,留下了“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的名句。

        后来,左宗棠官运亨通,做到陕甘总督,便将青铜重器大盂鼎赠送潘祖荫,以表谢意。    

        到了现代,世人津津乐道的“潘氏捐鼎”,即苏州潘氏后人捐献大盂鼎、大克鼎给上海博物馆,主角潘达于就是潘祖荫的孙媳。大盂鼎、大克鼎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

        随着《贵潘友朋信札》的出版,蓼怀公一支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中,潘钟瑞、潘馥等人尤其值得说道。

        潘钟瑞厌恶八股文,不太愿意参加科举,主要以坐馆课徒为业。他是有名的诗人,不仅填词“无与抗手”,而且好“立言”,很留意文献记录与保存,历经战乱后留下《庚申噩梦记》《苏台麋鹿记》等。

        潘馥能力强、人脉广,俨然是蓼怀公一支族长式的人物。太平天国后期,潘馥冒险到安庆去搬救兵,成就了李鸿章后来的一番事业。  

        “贵潘”家族史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嫡长子所在的大宗一般都世守祖业,小宗则往往更容易出人才。

        贡湖公一支内部就是如此:第29世,三房潘奕基的子孙功名超过长房潘奕隽的后裔;第31世,四房潘曾玮子孙繁衍最多,其余房支都是由四房承嗣,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而闻名的潘承洞院士就是潘曾玮的后代。

        再来看蓼怀公一支,同样是小宗比大宗发达。比如说潘霨,他虽然没什么功名,但多谋善辩,曾担任山东烟台东海关监督。

        潘霨抚养的侄子潘子欣留学日本,结识秋瑾,回国后一度从事革命,后在天津创办民国大饭店,曾掩护过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将领吉鸿昌。上海解放后,潘汉年曾亲自登门拜访潘子欣。

        潘霨的曾孙潘家辰,更是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923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共六大。

        (《解放日报》7.20 徐茂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