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07日 星期六

    地铁安全迎大考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07日   01 版)

        地铁工作人员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这是一幕过于稀松平常的日常景象,以至于许多人忘记了它蕴藏的风险——

        地铁车门开启,乘客一拥而入。提示关门声后,车厢重新封闭。一路上,智能手机与地铁电视将接管乘客们的注意力。也许很少有人考虑过,如果下一秒发生地震、燃起大火、洪水灌入,自己该如何从这个拥挤、密闭的地下空间脱身?

        安全规范处处可见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地铁空间狭窄、封闭运行,一旦发生突发事故,救援难度极高。如果正值客流集中时期,更易发生踩踏等次生灾害。

        为了尽可能保护乘客,地铁从轨道车厢采购阶段便强调安全性。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负责车辆运维工作的王呈表示,以上海地铁为例,车厢的防火与防毒气标准需符合欧盟标准,外壳防护等级、可维修性、可靠性等项目则参考国标,同时对标国际标准。

        轨道车厢之外,地铁线网规划亦强调安全性。郝成在北京一家地铁集团从事规划工作,他称,在前期规划环节,设计师会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泊等水体。如果不得不下穿重点区域,设计部门需要开展“重难点区段工程”的专项研究,为这段线路设计安全方案。

        最新的2013年版《地铁设计规范》包含大量应对危险的设计。比如,针对火灾防护,《规范》专门设置了火灾报警系统章节;涉及水灾防护,则规定敞开出入口、敞开风井及隧道洞口的雨水泵站、排水沟及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应按当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

        此次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中,受困人员曾尝试通过隧道内的疏散平台离开,后因隧道内水势过大而折返。这一疏散平台就是为事故救援准备的设施之一。《规范》要求单线隧道内的疏散平台宽度一般不小于0.7米,高度应小于等于0.9米。

        对于撤离,《规范》甚至给出精确时间:6分钟。这是《规范》中对于突发灾害发生时,给出的时间上限。围绕着这一时间要求,每个地铁站的自动扶梯、楼梯、出入口通道都需满足一定的设计指标。

        火灾仍是防灾重点

        据了解,当前地铁防灾重点仍是火灾。火灾没有预兆,又相对容易发生,产生的浓烟和毒性气体不仅危害大,且易激发乘客恐慌情绪,造成混乱。

        北京地铁运营人员王京安表示,2016年后北京地铁站内配备了微型消防站。一般由6名地铁员工组成。发生火情后,2名员工使用水基型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灭火,2名员工负责疏散,2名员工负责通信、警戒。全部流程完成后,如果火情得到扑灭,就会封闭车站,留待民警与消防部门进行调查。如果火势依然得不到控制,就会拨打119报警。在遇到严重火情与人员被困时,相比地铁运营公司,消防队伍在设备与救援经验上有更好的优势。

        即便消防队伍有专业优势,地下空间灭火仍是难题。如果地铁隧道内发生火灾,许多设备无法进入地下。消防员虽然能够步行到达火场,但由于行进方向是向下的,向上飘的浓烟迎面扑来,会大大降低火场的能见度。为此,轨道交通支队在2011年前后配置了两台水陆两用的路虎车,能够带着水枪进入地下。

        疏散乘客为第一要务

        事实上,无论面对何种灾害,疏散乘客都是第一要务。

        王京安告诉记者,以车厢内火灾为例,疏散手段可以粗略分为站台疏散与区间疏散。车厢内装备了灭火器,并配有说明文字。如果车厢内出现火情,列车安全员与乘客都有权利第一时间操作灭火。接下来,如果列车能够顺利到达站台,则停车开门,随后进行站台疏散。

        更棘手的是后一种情形。如果列车滞留在隧道中不能移动,则需要进行区间疏散。王京安指出,地铁列车的两端驾驶室设有紧急疏散门。乘客在司机或安全员的带领下,从疏散门离开车厢,再沿两侧的疏散平台前往最近的车站。在此过程中,地铁线路控制中心会在隧道中迎面向乘客输送新风,以便呼吸。

        此次郑州地铁事故中,司机并未率领乘客从逃生门离开,而是打开了列车头部车厢左侧的一扇门。王京安表示,一般的做法是从头尾驾驶室的逃生门离开,这也是基于安全方面考虑,“如果列车起火,中间的车门可能就打不开了”,从逃生门撤离是最保险的。

        多位受访对象表示,地铁站会定期展开疏散演练,频次至少为一个月一次。此外,驾驶员上岗前也需通过安全知识考核,达到对应急预案烂熟于心的程度。

        自救还是等待救援

        在郑州地铁的此次事故中,有受困乘客使用灭火器砸门,让新鲜空气得以进入车内,解救了一些濒临窒息的乘客,但这一自救行为也引发了多位业内人士的争议。

        王呈表示,地铁车厢设计是满足一定防水标准的,一般参考电子器件的防水要求,但设计应对的一般为暴雨,没有考虑到水淹情形。这种情况下,原地等待救援是更理性的选择。如果贸然破窗导致水流涌入车内,可能会加快车厢被淹没的速度。

        根据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救援情况,郑州地铁5号线的救援行动中,消防官兵利用绳索保护泅水向隧道内部深入300米,抵达被困地铁站内部后,利用破拆器材对车厢主体和玻璃门进行破拆;开辟救援通道后,又从列车车顶打开一个口子,携带救生器材进入车厢,成功疏散被困人员300余人。

        “我们其实不建议乘客擅自出车厢的。”王呈举例称,地铁隧道中有高压电,如果破窗可能还有碎玻璃,加上车体与地面之间存在高度差,乘客很容易受伤。

        类似紧急开门按钮、破窗器等自救设备,不同城市的地铁配备情况并不一样。而对于安全锤与紧急开门按钮的使用,各大地铁公司的权威建议大多为“紧急情况下使用”,但究竟什么时候算紧急情况,并未有详细说明。

        事实上,健全安全制度,已成国内外轨道交通的常态。一场学习极端天气应对的“补课”正在进行。

        (文中王呈、王京安为化名)

        (《南方周末》8.2 丁海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