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05日 星期四

    沈世钊:“跨”出美丽人生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05日   05 版)

        沈世钊

      社交平台有人问:“国内有哪些做大跨结构的牛人?”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国内最牛的应该还是沈世钊。”

      沈世钊是谁?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获得者。68年前,他选择在北国冰城扎根,成为著名的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

      从亚运会场馆、鸟巢到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主动反射场的大跨空间结构,沈世钊和他的团队出手必是大作——“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浪费在常规项目上”。

      在迄今88年的人生历程中,沈世钊经历很多次峰回路转。在每一个人生路口,“是否于国家有利”都是他作出抉择的唯一标准。

      1953年秋,刚从上海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毕业的沈世钊,怀揣着报到通知书,与1500名大学毕业生一同踏上北上专列,奔赴祖国北疆。说来也巧,这一天是9月10日,正是后来教师节的日子。从此,他的一生都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息息相关。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经过马车一路颠簸,沈世钊终于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师资研究生开启了“国内留苏”的生涯。

      哈工大老校长李昌曾说,哈尔滨是个天气最冷、待遇最低、生活最苦的“三最”地方。而由温婉富饶的江南水乡,到摩登繁华的大上海,最后落脚在北国冰城,沈世钊却说,“感觉挺好的”。

      “挺好的感觉”,参照物是旧社会的苦难经历与感受。1937年,沈世钊4岁,故乡嘉兴沦陷。国家蒙难,民何以安。颠沛流离自不待言,尤为不幸的是,尚在壮年的父亲得了伤寒病,因战乱无法得到及时医治而去世。此后,一家生计都由当妇产医生的母亲艰难操持。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学祖国最需要的专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沈世钊以及那个年代青年知识分子唯一的志向。

      从1955年起,沈世钊追随苏联木结构学科带头人卡冈教授继续深造,其人品和才学得到卡冈的赏识。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也是在这一年,结束研究生学业、打算回南方工作的沈世钊受到卡冈教授的邀请,留在哈工大作其助手,继续从事木结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沈世钊没有多加思索:“行,没问题。”一句简单的回答,成为一辈子扎根哈工大、扎根祖国北疆的庄严承诺。

      当年,像沈世钊一样留在哈工大的青年才俊还有不少。到1957年,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几乎承担全部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年轻教师队伍已经有800余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哈工大“八百壮士”。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他们创办了24个新专业,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工业化建设史增添了值得铭刻的一笔。

      潜心教学、努力科研,沈世钊在六七十年代就成为国内很有名望的木结构专家。然而,人生的转折又一次不约自来。中国木材资源的匮乏,导致木结构在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少,学科发展遭遇瓶颈。

      1978年,沈世钊以黑龙江省英语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第一批出国访学的机会,并于1979年前往美国里海大学符立兹工程研究所交流学习两年。由此,他的研究方向“跨”到钢结构领域,理由很简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型公共建筑建设肯定会越来越多,大跨空间结构当有用武之地。

      大跨空间结构一般是指横向跨越60米以上三维受力的各类结构,多运用于机场、运动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是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天眼”为例,沈世钊团队开创性提出的主动反射面索网结构方案,圆满地解决了此前多个科研机构未能解决的问题,为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鉴于哈工大在此间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哈工大星”。

      现任哈工大校长助理、博导范峰教授说:“哈工大的大跨空间结构团队在沈老师的带领下,就像建大楼,一砖一瓦从无到有,一点一点攻克,从稳定性、抗风、抗震等方面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把我们的理论成果变成规范来指导行业发展。这是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一件事,也是需要耐住寂寞的一件事。”

      在沈世钊的办公室,一幅“厚植笃行”的题字挂在最醒目处。何意?“不断积累,厚植根基,才能做到高瞻远瞩,举重若轻,且斜谬不侵,治学做人,均同此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此为君子笃行”。厚植必先深耕。哈工大位于祖国北疆,交通与信息相对闭塞。这在沈世钊与弟子看来却是好处:“我们是做基础研究的,不太依赖外部环境,没有太多事务性干扰,反倒有利于我们静下心来提升理论方面。”

      一直以来,沈世钊总是有意把弟子推到前台,既给他们压担子,也为他们搭梯子。在这样的新老传承下,弟子们都成为堪以重用的行业领军人物,也使“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这一集体成为富有战斗力的一流学术团队。

      “做学问,首先是学会做人,否则学问做不大。”沈世钊说。干土木项目,很容易名利兼收,但他从不让团队成员承接普通工程的设计。“是否有不甘?”38岁的副教授张清文真诚作答:“我们的每一次进步就代表国际大跨空间的进步,成就感岂是多挣钱能获得的?”

      (《光明日报》7.20 张焱 张士英 常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