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05日 星期四

    文笔生涯六十年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05日   05 版)

        闵凡路

      我这一生,与传媒相伴,与写作结缘。写新闻,写评论,写诗,写赋,写书;写时代,写故乡,写人生,写祖国,写世界,笔耕不辍,乐此不疲。

      我编报纸,编杂志,编导电视,阅文无数,识人无数,交友无数,与我的写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蓦然回首,60年的文笔生涯,上千万字的海量文稿,伴我人生,收获满满。

      我赶上了一个大时代。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时局动荡的东北边陲小镇,童年经历了伪满统治,日本投降,土地改革,东北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正上初一,跟游行队伍上街庆祝。到50年代,我历经抗美援朝,经济恢复,中苏友好。1956年中共八大过后,我在大二入党。到新华社工作的50多年间,经历过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中苏论战,中美建交,文革、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苏联解体,海湾战火,金融危机,“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中国崛起,新冠疫情,中美交恶,全国脱贫,全面小康,以及5G时代……

      我跟随着新中国70多年砥砺前行的脚步,尝受过我们国家挨饿、挨打、挨骂的滋味,感受到中国人民从翻身解放,到改革开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我为我的祖国繁荣富强而兴奋、而自豪、而高歌。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在黑龙江分社、辽宁分社当了两年记者。在大庆油田、在鞍钢炼厂、在东北电网、在松江平原,我采访锻炼,写了不少通讯和采访札记,圆了我的记者梦。

      1980年1月,我奉调回京,当了13年《半月谈》主编、总编辑。期间我写了百余篇时政评论,评改革开放、评社会万象、评世界风云,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1992年8月,我调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内部主任,成了“记者头”,组织报道、编审稿件。同时,又受命筹办《新华每日电讯》报,兼任总编辑。虽然业务工作较忙,但我从未放下手中的笔。

      新华社原副社长缪海稜,是位老延安,也是位大诗人。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罗创办“新华诗社”,也找到了我,还不定期出版诗刊《新华诗叶》。到90年代初,我还在半月谈时就建起电视部,后来变成新华音像中心,是新华电视的源头。1998年我退休时,时任总编辑南振中同我谈话,让我继续管电视业务,担任新华音像中心顾问,又干了6年。

      2004年,70岁的我正式离开工作岗位。走出新华园,本想颐养天年。外面的朋友却纷纷找来,要我协助办刊。创办《中华辞赋》是2008年的事,袁志敏先生找我商谈,期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由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任编委会主任,我担任社长,黄彦任总编辑,袁志敏、周笃文、吴昊任副社长。这时我开始写赋,写赋评。我写的第一篇《乐天赋》和第二篇《商旅赋》,都是由原来的散文诗改写成赋的。由此上路,连续写了一系列的赋文,也成了“辞赋家”了。

      我的文论及诗赋,多在电脑里,也散落在各种书刊中。最近一些朋友建议我出文集,我也有此意愿。这部文集是我60多年辛勤写作的心血结晶,也是新中国70多年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大时代奋斗者毅然前行的铿锵足音。

      “关怀莫过朝中事,心底无时不波澜”。为历史留下伟大时代的文化记忆,是我的夙愿。如果读者能从这部文集中,从一位老编辑、老记者、老文人的笔墨中,感受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感天动地的历史、那艰苦奋斗的故事、那不屈不挠的人们,从中受到启示,获得力量,我就感到无比欣慰了。

      (《闵凡路文集》2021年7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闵凡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