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03日 星期二

    突破技术“卡脖子”,又被市场“卡脖子”:

    卖不出去的“首台套”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03日   02 版)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然而,企业耗费人力物力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研发出的第一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简称“首台套”),却被市场门槛卡了脖子。不少企业“首台套”研发成功后迟迟卖不出第一台,自主创新积极性备受打击。

      打破国外垄断,却难卖出第一台

      门槛一:应用业绩槛——“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

      西部省份某企业自主研发的超级电容器,打破日韩企业垄断,获得多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却屡屡被客户提出的应用业绩要求拒之门外。“许多客户明明知道我们的产品是‘首台套’,以前国内没有,还是提出‘应用1万台以上’或‘应用3年以上’等要求。”公司负责人说,“没有应用业绩,客户就不会用我们的产品;客户不用我们的产品,就更没有应用业绩。”

      门槛二:设备参数槛——直接排挤国产设备的“硬杠杠”。

      某医疗设备企业经过多年研发,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的血液透析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透析机。如今在全国各地的招投标中,却屡屡因不符合客户要求的设备参数而出局。“客户要求的设备参数,往往只有其中一家进口产品符合要求,相当于内定了。”

      门槛三:评审打分槛——评价标准里的“国产歧视”。

      某集团自主研发出首台国产化H171-5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但在全国各地招投标中,这款“首台套”即使入围,也往往在评审环节被淘汰出局。“在评审环节,对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评分标准差别很大,比如按零部件评分,进口轴承10分,国产轴承只有5分。”该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说,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国产设备怎么可能中标呢?

      自主创新“后半篇文章”亟待关注

      国产“首台套”四处碰壁,反映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在推广应用中面临的多重问题。

      一是客户害怕承担风险“不敢用”。“进口设备买来第二天就坏了,也不会追究责任;国产设备就算用了好几年才坏,也很有可能追究责任。”一家三甲医院负责人说。二是许多国内企业已对国外设备形成心理依赖,也有许多外企多年深耕中国市场,与不少国内企业形成了牢固的利益捆绑,客户不愿用国产“首台套”。

      如果说技术突破是自主创新的“前半篇文章”,那么市场突破就是自主创新的“后半篇文章”。目前,“前半篇文章”关注度较高,而“后半篇文章”鲜有人关注。多名“首台套”企业负责人呼吁:“自主创新不易,我们只想跟国外产品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企业建议,进一步完善“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增大财政资金对“首台套”投保的支持力度,修正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政策。“在政策支持的同时,希望相关部门能为‘首台套’提供一些应用场景,可以小批量试用,有利于企业积累应用业绩,推动产品尽快商业化。”有企业负责人说。

      多名“首台套”企业负责人建议,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梳理、消除对“首台套”的歧视性条款。比如在招投标项目中,严格筛查招投标文件中“只限进口产品”等歧视性条款;在评审环节禁止用“双重标准”对待国产“首台套”;限制用应用业绩、设备参数排挤“首台套”的行为。

      另外,可建立机制打消采购方选择“首台套”的顾虑。比如,明确规定在决策依法合规的情况下,由“首台套”技术故障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失,不应向采购决策者问责,形成敢买、愿买“首台套”的导向。

      (新华网 7.26 赵宇飞 吴燕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