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7月31日 星期六

    暴雨之下,文物可安好

    《 文摘报 》( 2021年07月31日   02 版)

        洛阳龙门石窟。

        郑州特大暴雨发生后,一张大雨中河南博物院前大水没过小腿的照片牵动人心。“河南是华夏文明重镇,保存着很多珍贵文物,不知此次水灾是否安好?”不少网友都有忧虑。

        据河南博物院介绍,其主展馆比道路路面高出将近一米,馆藏文物都很安全。除此之外,他们还救援安置被困观众40余名,提供简单餐饮及休息场所。

        7月26上午,龙门石窟景区在微博上用“文物无损”“游客无恙”“山水安澜”向网友们“报平安”。此前受暴雨影响,伊河龙门段水流量逼近400立方米/秒的警戒线,水位快速上涨蔓延至景区步行地段,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中,河水已看不到边界,路上开着的观光车犹如船行河上。暴雨稍小后,景区936名党员群众和志愿者第一时间到达岗位,8小时基本完成景区清淤,12小时搭建起临时护栏,48小时恢复石栏杆护栏。

        7月20日,河南博物院发布临时闭馆消息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留言祝福。

        故宫博物院发布馆藏的莲鹤方壶,出土于河南新郑郑公大墓,而河南博物院藏有同款方壶,2006年还曾在河南博物院聚首展示。故宫博物院表示:“国宝缘系千年,华夏血脉相连。此刻我们心牵河南,盼中原大地风停雨顿,早日战胜时艰!”上海博物馆在官方微博上持续关注河南博物院的情况,留言“和衷共济,豫博加油!文明火种守夜者,我们永远在一起!”

        除了博物馆,全国各地的文博爱好者同样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关注与支持。近年来,由河南博物院开发的“考古盲盒”备受欢迎,不少文博爱好者争相购买支持,在工作人员晒出的客服聊天记录中,买家们纷纷表示“不急着发货”“注意安全”。

        据悉,国家文物局已决定动用文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项目资金,支持河南受灾文物应急、支护、抢险及勘察勘探等,确保受灾文物第一时间得到保护。

        历史上,洪水对文物艺术品的冲击并不少见。

        2016年,欧洲多地遭遇洪水,卢浮宫不得不将约15万件绘画、雕塑及各种艺术品从地下室搬到楼上储藏室。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大多储藏于地下仓库,“转移”是遇到洪水时较为常见的办法。

        相比之下,暴露在外的不可移动文物直接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去年7月7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的明代老大桥镇海桥被洪水冲毁。2013年台风“菲特”带来的暴雨加大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考古基坑渗水,导致基坑边缘出现局部坍塌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应针对不同文物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特别是一些珍贵文物需要“一物一方案”。

        (上观新闻 7.23 简工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