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陈独秀”的兴趣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2021年5月-7月,陈独秀一词的百度搜索指数达到历史新高,资讯指数同比增长993%——这源于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演员于和伟饰演了一个特立独行、极具个人魅力的陈独秀。
那段历史时期的陈独秀,有多重文化和政治身份,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旗手,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新青年的偶像和精神领袖。
2021年7月,西安某教育机构的初中语文老师陈舟琪带着鲜花,专程来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安庆独秀园拜谒,看到巨大的石雕刻着《敬告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安庆独秀园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前来参观人次较往常多出了三分之一,独秀园二期正在规划中。
2018年,陈独秀的名字成为网络流行词。1914年11月,陈独秀开始使用“独秀山民”的笔名时,好友汪孟邹便误会其有一枝独秀之意。据陈独秀解释,该笔名其实源于家乡安庆的独秀山。
2021年2月,《觉醒年代》开播,剧中的陈独秀形象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兴趣。山东大学的大三学生文棠看到剧中的仲甫先生嗑瓜子、吃涮羊肉、办《新青年》筹款成功后开心地趴在雪地上,不禁向朋友感叹:“这个人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历史上是这个人设吗?”
“以前会感觉历史人物离得很远,他们所作的贡献和付出都非常沉重,但是看到剧中的陈独秀,感觉非常鲜活有趣,于是对历史上真实的陈独秀产生好奇心。”在杭州某私企工作的95后沈摇对记者说。
一开始,沈摇进入陈独秀的微博超话,发现头像竟是一个用以戏谑调侃的表情图片,互动者寥寥。此后进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如今已有上千人,话题也演变为讨论陈独秀的生平故事。有粉丝说,随着了解的增多,产生了“类似于现在追星的感觉”。
历史上的陈独秀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包括《觉醒年代》剧情之外的丰富面貌:1915年之前,出身富贵,东渡日本,创办报纸,参加革命;1921年之后,政治颠沛,身陷囹圄,被诬叛国,最终病死他乡——不仅与剧中的陈独秀一般拥有热烈和朝气的前半生,又因后半生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唏嘘。
上海海事大学翻译专业的大二学生于依安,自从看到电视剧中的陈独秀,便被“人格魅力征服,开始疯狂阅读他的一些文章”。于依安读到陈独秀十八岁时写成的《扬子江形势论略》,七千余字讲述了长江布防的国防构想。于依安“震惊了,以前的陈独秀先生在我心里只是一个文人形象”。
于依安从陈独秀的书信中读到“可爱的一面”,她读到陈独秀拐着弯关心胡适的身体,以自己不会再刊登胡适的文章相逼,让他好好休息,还劝他不要再抽烟;又读到陈独秀与章士钊互为诗友,章士钊忘记应和,结果陈独秀赌气又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不开心。
沈摇也为陈独秀有趣的一面所感染。刘半农曾给陈独秀寄信和索要报纸,都没有回应,但是有人要送吃食给刘半农,却在上海被陈独秀半路截胡了,刘半农因此调侃“这东西真顽皮该打啊”。
沈摇怀念1904年的陈独秀,那年他刚刚二十五岁,独自一人在安徽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彼时的陈独秀背着包袱、拿着雨伞,来到芜湖中长街的科学图书社(后改名亚东图书馆),吃住都在楼上完成,“日夜梦想革新大业,何物臭虫,虽布满吾衣被,亦不自觉”。沈摇觉得这个场景浪漫美好。
“喜欢一个人,会在很多地方想要靠近,比如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活得热烈一些,好好地去生活。”最近沈摇准备考试,每每坚持不下去时总会想起陈独秀。她自称过往是一个“佛系”的人,甚至某些时候“软弱悲观”,但陈独秀改变了她。
于依安站在后来人视角,看着历史上的陈独秀准备出发去日本,当时他内心痛苦迷茫,一心想去寻找救国的路,“我明知道此次前去这是没有结果的,但还是看他在这个过程中发表激烈言论、被国民政府通缉、苦思冥想,慢慢煎熬着”。
最近的一次,于依安熬夜工作,趴在桌上小憩,醒来后看到眼前的一盏灯,突然想起陈独秀在除夕夜锁在屋子里写了十三篇文章,“是不是大过年的晚上也没有人陪着他,只有一盏孤灯,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笔疾书”。
于依安感觉,自己对陈独秀的沉迷使得“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影响”。她刚入大学过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感到迷茫,担忧前途和未来。读到陈独秀这段坎坷经历后,于依安看到他为了理想不断拼命做出改变,心想:“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点理想来支撑我们走很远的路?”
(《南方周末》7.22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