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是一部治世典籍,更是一部善治宝典。这部唐太宗的“枕边书”开启了大唐的贞观之治、武周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四次辉煌盛世,并泽被后世、影响深远、远播海外。《群书治要》贵在一个“治”字,仅仅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唐太宗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大禹治水、皋陶执法,还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我们都可以从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道”。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治理的典范。禹的父亲鲧治水采取堵的办法,结果白费心力,导致洪水泛滥。禹治水采取的是疏导的办法,结果使洪水这个“猛兽”被彻底驯服,不仅不再危害人类,反而能够造福人类。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治国之要:堵为下策,疏为上策。
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是中国古代司法的鼻祖。皋陶拥有一只司法的守护神——獬豸,獬豸是一只独角神羊。皋陶每当执法判案遇到难题,是非善恶难以区分时,就求助于这只神羊,神羊识别善恶之后,就会用羊角奋勇顶向犯罪者。那么,为什么它是羊而不是狮子或牛呢?因为皋陶是柔性执法,狮子是猛兽,牛为大型动物,羊则温良而不失勇敢正义,羊顶其一角则是一种惩戒,并不危及生命,既对违法犯罪者进行惩戒,也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这实质上是一种“善法”理念。
孟子所倡导的善教与皋陶的“善法”理念是一致的。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并强调善政和善教。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如果老百姓违法犯罪,不是老百姓的错,而是当政者的错。理由是,老百姓之所以违法犯罪,是当政者没有教育好他。怎么办呢?这就是实行善教。只有实行善教,才能导正民心,匡正社会风气,从而实现善政,进而达到善治。
(《人民政协报》6.3 程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