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7月22日 星期四

    为什么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文摘报 》( 2021年07月22日   07 版)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承继了后现代主义史学叙事逻辑,片面强调个别史实,“碎化”历史,忽视历史的整体性与科学性,解构了“宏大叙事”,必然消解了大历史观。有人更是彻底否定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甚至诋毁义和团运动,称其只是一场愚昧、仇外的运动。对于义和团的评价,毛泽东同志可谓一语中的:“究竟是中国人民组织义和团跑到欧美、日本各帝国主义国家去造反,去‘杀人放火’呢?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跑到中国这块地方来侵略中国、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不可以不辩论清楚。”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明确的政治企图,站在人民对立的立场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现实表征。其中,尤以“告别革命论”最为典型。有学者撰文称,影响20世纪中国命运和决定其整体面貌的革命是“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有学者则认为,革命的不良后果就是“救亡压倒启蒙,农民革命压倒了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苦果”。这种逻辑看似以“价值中立”来强调现代化进程的意义,但其政治倾向不言自明:现代化意义重于民族解放,现代性价值高于国家利益。

        探究历史规律,需要把握历史大势,树立大历史观。如果没有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成功,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启蒙,更不可能有造福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最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顺应资本逻辑,表面上追求“自由”“民主”,但其“去神圣化”的现实取向是既有所虚无,又有所不虚无。价值观领域的虚无主义,最典型的表现应属尼采的著名宣言“上帝死了”。上帝之死意味着最高价值废除了,凡事皆可,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难以通约的相对化倾向,传统的道德、固定的关系、神圣的维度都逐渐消失了。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的批判,将上述变化概括得极为经典:“……资产阶级时代区别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征……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客观地看,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人们之间的平等化等,但过度世俗化必然导致“去崇高化”和“去神圣化”,甚至娱乐无底线。

        (《光明日报》7.13 唐忠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