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守常全集>题记》中这样描述李大钊:“(他)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血缘是很奇妙的,这些描述用在李大钊之孙李宏塔身上,竟也如此恰当。但与鲁迅眼中的李大钊相比,李宏塔身上的谦和色彩更浓一些。6月29日,中共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李宏塔是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一。当被记者问及荣获“七一勋章”提名的感受,他说自己“不够格”;当提到他的红色后代身份,他说这不是荣耀,而是责任;当记者就一些他从政时的闪光点提问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该做的,没什么”。
李宏塔与共和国同龄,由于父母工作极为繁忙,才出生19天,他就被送到了一家市民托儿所,直到6岁才被接回家。在童年,李宏塔不但没享受过红色后代的便利,反而因为这个身份承受更多。
1965年,16岁的李宏塔报名参军。他被分配到江苏河口农场,成为农垦兵。他一肩可以挑起100公斤的稻谷,是战友中的佼佼者。几年间,李宏塔从未和战友说过自己的祖父是李大钊。
1969年,李宏塔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合肥化工厂成为一名工人。“那时厂子按‘连’分,化工厂是一连,生产毒性最强的六六六农药”,每天,他和工友们都戴着防毒面罩上岗。由于突出的成绩,李宏塔在1973年被厂里推荐上大学,3年后大学毕业,他仍然选择回到了厂里,继续耕耘在基层岗位。直到1978年9月,李宏塔被任命为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才开始走上领导岗位。
李宏塔说,从他记事起,父亲就很少对他讲人生道理,而是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上世纪60年代初,李葆华调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他不仅为4000多名被错划的右派平反,还在安徽放开农贸市场,允许农民在完成征购后将粮食拿到市场上销售。主政安徽期间,李葆华在当地留下轻车简从、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名声,当地群众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李青天”。
在李宏塔还是少年时,有人给家里送去几袋新疆葡萄干。李宏塔拆开一袋就吃,李葆华下班发现后,对他说:“我们只有一个权利,为人民服务。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干的事。”他让家人将葡萄干退回,李宏塔吃过的那一包,也折价退款。
李宏塔将父亲的话记在心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被总结为“反方向工作法”。在安徽工作的几十年中,李宏塔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基层度过。为了看到真实情况,他每次下乡都不和当地打招呼。就是用这套方法,李宏塔发现并解决了不少问题。
有一年,安徽南部一个山区县在夏季遭遇了洪涝灾害,民政厅及时发放了救灾资金和物资,但年底回访时,李宏塔没打招呼直接到了村里,群众纷纷围上来,说根本没人过问灾情。后来李宏塔才得知,这笔钱被县里补了财政的窟窿。
1998年,李宏塔走上省民政厅“一把手”岗位后,正值民政部提倡开展制定救灾预案工作。李宏塔率先提出在安徽沿江地市推行救灾预案,并亲自一个市一个县地跑,狠抓落实,还要求写进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结果,预案刚一做完,就发生了1998年特大洪水。安徽有备而战,灾民安置得很好,得到民政部的高度评价。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李宏塔说,爷爷的愿望,现在已经实现了,“他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改变旧中国受人欺辱的状况,改变人民贫困面貌。现在,帝国主义不敢在我们面前挑衅了,我们国家也完成脱贫”。所以,李大钊的著名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新时代应当有新的解读。
1987年,38岁的李宏塔结束在共青团系统的工作后,本有机会去地方任职,这样更利于仕途。他想起在共青团工作期间,亲身感受到民政系统是直接服务于困难群众的,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政厅。“民政部门做的事就两句话: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愁。”他将工作归纳为三句话: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这是新时代的“铁肩担道义”。
(《环球人物》2021年第13期 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