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们驯化栽培的棉花一般有四个品种:亚洲树棉、非洲草棉、中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根据史料记载,较早进行栽培并向外传播扩散的是亚洲棉。1929年,考古学家在今天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地区发现了公元前3250年至公元前2750年间的三件棉织品残片,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棉纺织物。
亚洲棉传入中国,是棉全球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据文献与新近出土的资料,可以大致确定木本多年生亚洲棉传入中国的历史。在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开始传入中国。公元前3世纪《尚书·禹贡》中“扬州”一段写道“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卉服”“织贝”很有可能为棉纺织品。“吉贝”“古贝”“劫贝”等多为我国古书对棉花的称呼,直至今天南方一些农村地区仍将棉花称为“吉贝”。而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所载:“武帝末珠崖(今天海南岛)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其他史料也表明,西汉时期海南岛居民已经开始种棉织布。关于棉花的传播路线,有学者推断亚洲棉最早自印度经陆路传入中国西南地区。不过棉花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大范围普及,仅在西南边疆和东南沿海省份种植。
宋末元初,松江人黄道婆从黎族人那里学习了纺织技术。技术的传授、工具的革新,使得元代棉花种植在江南地区快速推广。元代时期,政府重视农桑,棉花种植也完成了由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的空间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政府设置了木绵提举司,征收棉花、棉布作为夏税。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棉花,是我国最早大规模征收棉赋的开始。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统治者“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这说明在元朝时,棉业已经覆盖了长江流域及华南的广大地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南宋书籍中最早出现“棉”字,意指木绵。至元明时期,“绵”与“棉”多通用。到清代,棉或棉花最终成为习惯用语。关于棉花种植情况,元以来的诸多农史文献,如《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皆有详细记载,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棉花种植“寸土皆有”。
晚清时期尤其是到20世纪以后,亚洲树棉和非洲草棉(公元2世纪沿陆上丝绸之路自印度传入,来到新疆、陕甘地区,传播仅限西北地区)因绒长度偏短逐渐被市场淘汰,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则因绒长质优取而代之。美洲陆地棉自1865年被引入到我国后,经过数次改良,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棉种。其中新疆棉区不仅是我国最主要的产棉区,而且是世界上顶级优质产棉区。高度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环保化的新疆棉花对世界棉花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
(原题:《棉花的全球传播》)
(《光明日报》5.10 曹瑞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