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人留下的一般印象多半是偏激、执拗,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早期鲁迅的学理意识与学术判断却并非如此。他在研读严复译著、接受西学的过程中,曾提出过“执中”之道。这体现在鲁迅论析科学与人文、创新与复古、物质与精神、众数与个人、功利与审美诸问题中。鲁迅所主张的“执中”之道,多在形上的理论理性,即学理意识范畴中使用;而他所批判的“中庸”之道,多与实践理性相关联,涉及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二者有所区别。
不过,在归纳、演绎这两种方法中,严复更偏向于培根的经验论与归纳法,认定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是更重要的科学方法。鲁迅就不同了,他主张,不管是归纳或者演绎,两种方法都有其偏颇和优越之处,只有二术俱用,二者互补,方可使真理显明,这是科学发展至今所证实的。由此导引,鲁迅确立了“执中”的学理意识,并深深地渗透到他此后的思想观念中。
原题:《严复译著对鲁迅“执中”之道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4期 俞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