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畸形的教育“掐尖”现象仍在各地各学校花样翻新、普遍存在:
一是在“掐尖”招生上各出奇招。为留住、抢占优质生源,除正常的宣传推介外,一些公办高中学校组织中考“尖子生”免费搞所谓的研学旅行,对其免除高中阶段学费、发放生活费,有的甚至为其父母提供陪读住房,在学校食堂等岗位安排临时性工作等,其目的就是吸引“尖子生”在本校读高中,为将来考北大、清华等名校选苗子。
二是在“掐尖”培育上堆砌资源。各高中学校的普遍做法是开办小班、集中“名师”、争分抢秒、重点培育。譬如,某校竟然为7名可能考取名校的高中生组建一个小班,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师资为其进行教育,而该校其他的高中班级平均班额为60人左右。
三是在“掐尖”激励上失范失度。除对考上“985”“211”名校的学生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外,有的公办学校对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开出高达3万、5万,甚至10万的高额奖励,明显超出了学校奖学金的应有额度。
客观地讲,教育理应鼓励开展适度竞争,允许人才脱颖而出,但这种畸形的“掐尖教育”与激励模式,导致的问题与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挤占教学资源,引发教育不公。二是片面追求分数,不利学生成长。三是加剧两极分化,导致恶性循环。从学校角度讲,因生源质量问题,“掐尖”教育只能让所谓的“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不利于高中教育均衡发展;从学生角度讲,这种教育模式传递的是赤裸裸的功利思想与分数至上,呈现的是残酷的成绩竞争与区别待遇,扭曲的是学生的自然天性与健全人格。
为彻底纠正高中教育畸形“掐尖”现象,建议摒弃功利思想,端正教育理念。坚决纠正分数压倒一切、成绩高于一切的教学倾向,坚决防止优待“尖子生”、忽略大多数的办学导向。将整治“掐尖”教育纳入对高中学校考核评价范围。
(《人民政协报》6.23 周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