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晚,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举行,《觉醒年代》众望所归,摘得最佳编剧(原创)、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三大奖项。这部爆款剧的观众年龄层囊括了老中青三代。对此,编剧龙平平说:“《觉醒年代》播出时,我第一次听说网络语言yyds(永远的神)。观众说《觉醒年代》是yyds,在我看来,永远的神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一代一代年轻人要保持觉醒,否则怎么永远?”
1985年,龙平平研究生毕业后,就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第三编研部主任,退休后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返聘,一辈子从事党史研究工作。因为长期从事邓小平思想、生平和党的当代文献的编辑研究工作,所以有关邓小平的重大题材的纪录片、影视作品,都会找到龙平平担任撰稿和编剧,他也因此进入影视界。
龙平平最早接触影视作品,是从1993年撰写12集理论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开始的。之后有了《丰碑》《千秋基业——邓小平与中国教育》《永远的小平》《邓小平登黄山》《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诸多作品。总的看来,这些作品都与龙平平研究的邓小平有关,所以,龙平平说这是他作为党史研究者的本职工作:“只有《觉醒年代》是个例外,不是工作,是我业余时间想做的。”
在参与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创作之后,龙平平就萌发了要写一部既全面客观,又有思想深度、高尚情怀和生动故事的全景式反映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过程的电视剧的想法。正好一位朋友向龙平平发出邀约,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将叙事聚焦在1915-1921年这6年:“这6年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三件大事,《觉醒年代》写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礼。”
2015年,正逢新文化运动100周年,龙平平开始撰写《觉醒年代》的剧本。巧合的是,《觉醒年代》从创作到成稿,也经历了6年时间:2014年,申报立项;2015年申报通过,龙平平正式开始写作;2020年5月完稿,分集大纲就有27万字;2016年剧本送审,那一稿约55万字。仅大的修改,龙平平记得就有九次之多。
对于自己的这部心血之作,龙平平极为看重:“稿子准许拍摄之前,我没和任何人签协定,没有拿一分钱订金。有很多人上赶着给我订金,我不收,我要对自己想写的作品负责。我拿了你的定金,然后你给我提一堆要求,那不可能,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后来签合同时我也有一句话,要求剧本做重大改动的话,必须征求我同意。导演可以有二度创作,但不能走偏了。”
尽管对自己的剧本非常有信心,而且在多年的工作中一直秉承着“没有根据不乱说话”的原则,但在《觉醒年代》播出之前,龙平平坦言自己依然是提心吊胆,晚上睡不好:“之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反响很大,也收到了不少持有不同意见的信件。《觉醒年代》中很多地方我都千掂量万掂量,我还准备了很多预案,但没想到这部剧播出后,老中青三代都喜欢。”
龙平平认为,如果今天的年轻人不喜欢《觉醒年代》,就说明他的创作失败了,让他欣慰的是,《觉醒年代》大大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甚至有年轻观众发弹幕说:“《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龙平平看到这句弹幕后非常感动,觉得这位年轻观众的水平比自己高:“我在他那个年纪总结不出这样的话来。青年人能这样理解《觉醒年代》,完全超出我的预料。他们竟然能有这样的境界,我因此反复检讨自己,觉得低估了当代青年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
《觉醒年代》的热播让也龙平平对中国的年轻人寄予厚望,“我相信,如果中国再出现一百年前的事,会有比那时多百倍千倍万倍的青年站出来,拯救这个国家。《觉醒年代》中,有一场胡适和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胡适责问李大钊:社会主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德国人都不信,法国人按照社会主义理论搞巴黎公社,失败了;英国人欧文在美国搞社会主义试验,破产了,你们凭什么说它能救中国?李大钊说,我相信,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我想,今天的青年在荧屏上听到李大钊这句话时,应该是感同身受的。这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主题。”
(《北京青年报》6.16 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