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是唯一认真学习过西方天文、地理、数学、医药等各种学科的帝王,而且还主持推动了多项大规模的科学活动,对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康熙与西洋科技结缘,是在明末清初以来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康熙初年,吴明煊、杨光先等人攻击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使用的西洋历法荒谬,图谋造反,致使汤若望差点被杀。但是吴明煊等人预测天象多次失误,无法令人信服。康熙亲政后,决定用实验来比较中西历法的准确性。当时,汤若望已经病逝,其助手比利时人南怀仁接受挑战,进行了午门前测验日影、观象台测立春日等一系列测试,结果南怀仁计算全都准确,杨光先、吴明煊则多有误差,康熙遂启用南怀仁,封钦天监监正,以西洋新法治历。
多年以后,康熙说起他学习西洋历算的缘由:“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我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睹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能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清圣祖实录》,其中汤若望实为南怀仁)
康熙“自愤而学”首先表现在天文学方面。他命南怀仁等制作了浑天仪,用来演示太阳、月亮和地球转动以及日月蚀等天体运行的情景。仪器为中国传统浑天仪的表现形式,但在刻度和设计原理上却采用了西方法度及5世纪托勒密的地心说,显然这是中西科技融合的作品。这件浑天仪对清宫再度应用西洋历法,改进中国测天仪器等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康熙还命内务府造办处协同传教士制作了一款地球仪,球面的图像、刻度及相关的文字叙述等大体沿用利玛窦的绘制方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圆说”理论在中国得到巩固,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地理的认识水平。与此同时,康熙又策划和组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天文、数学和乐理大型百科全书——《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律吕正义》,总称《律历渊源》,在我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天文历算和数学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康熙对西方的数学知识也非常痴迷,甚至还写出《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这样专业的数学论文。白晋、张诚还向康熙讲授了对数的相关知识。康熙天资聪颖,加上本身又很勤奋,很快就学会了用对数演算乘除法,并且能熟练运用对数表分析三角函数,可以说在数学上达到了很深的造诣。
由于康熙对西洋科技兴趣浓厚,白晋、张诚之后又有很多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宫中,都受到极大礼遇。康熙还模仿欧洲国家,在宫内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专门培养精通西洋科技的人才。这些人才耗费数十年之久,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地理大测绘的伟大创举。他们勘测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三角测量、梯形投影法等都是首次运用,不仅奠定了中国地理学、测绘学的基础,对世界地理学也是一大贡献,而且在世界测绘史上第一次印证了牛顿关于地球为椭圆形的理论,意义重大。
康熙对西方医学也有浓厚的兴趣。白晋在《康熙皇帝》一书中写道:“在宫内皇上指定的房间,设置了各种形状的炉灶,适于化学实验用的各种器皿、用具之类的物品。我们在三个月里指导中国人制成了干燥剂、糖浆制剂、浸膏等几种试剂。皇上时常驾临实验室观察制药作业。”
康熙还命另一位法国传教士巴多明翻译西方解剖学著作。由于解剖图不可避免涉及到人体结构和人体器官,考虑到国人的传统观念和风化问题,康熙特意吩咐:“此乃特异之书,故不与普通文籍等量观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也。”又说:“这不是公诸于年轻人的书,因此,里面的插图只能被和你(巴多明)一起工作的人看到。”
(《北京日报》6.15 许冰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