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指出,传统观念依然制约着我们对于新高考的认识。比如,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我们预想的要慢?重要原因之一是总觉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这是长期存在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实际上,国家建设需要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人成才”的标准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再比如,“强基计划”。“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是基础学科和关键技术领域,它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导向,那就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强基计划”招生的试点学校限定在全国36所一流大学建设的A类高校。现在社会上对“强基计划”的炒作比较厉害,特别是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又开始抓住所谓的商机,推出了“强基计划”培训班。很多家长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认为通过参与“强基计划”培训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上一个好大学。这种做法并不值得跟风效仿。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还是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如果孩子对这些专业没有兴趣或不适合,那就不必勉强。
钟秉林强调,不能对新高考改革做碎片化解读。比如,在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上有过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特长发展。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整体来看就有一定的片面性。在高中阶段过早进行文理分科主要有两个弊端:一是容易造成学生偏科,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科发展综合化是大趋势,知识结构不完善,到了大学还得补课,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式不完善。文科擅长形象思维,理科擅长逻辑思维,两者必须很好地结合,才能形成创新性思维。过早文理分科,不利于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创新人才培养。
钟秉林指出,教育观念转变是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先导。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和科学的成才观,观念不更新,仍然用旧眼光去看待“新高考”,那么这场改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高考是学生求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但不是学习过程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成才的机遇很多,路径也很多。很多优秀人才并不都是从名校出来的。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靠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很多非智力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必须承认和研究这种差异性,鼓励孩子的兴趣特长发展,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我们应该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场新高考改革。
(《解放日报》6.11 徐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