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19日 星期六

    范仲淹应灾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19日   05 版)

      范仲淹是妇孺皆知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岳阳楼记》令人百读不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影响深远。不过,对他的政绩多数人了解不多。

      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庆历新政”夭折后被贬出朝廷的范仲淹,从邓州(河南)移任杭州知府,时年巳经61岁。次年,恰遇杭州大旱,“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粮食奇缺,粮价飞涨,很多百姓卖儿卖女。朝廷不得不下诏:“两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听人收养,后不得复取。”面对饿殍遍野的大灾荒,范仲淹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没有延用发粟救灾的常规之策,而是采取了不为常人理解的三大措施: 

      一是大兴公私土木之役。范仲淹认为,饥年工价至贱,可以兴土木之事。于是发动各地将寺庙、仓库、钱库、官舍、办公楼等地方,该修建的不该修建的,全部修葺了一遍。二是纵民竞渡。范仲淹知道“吴人好佛事,喜竞渡,”于是“日出宴于西湖”,大搞龙舟大赛和“冲关挑战”。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杭州旅游业大兴,贸易饮食服务业轰轰烈烈。三是增高米价。当时一斗米120钱。由于粮荒,粮食供不应求,粮价日涨。范仲淹索性将米价提高到180钱一斗,并沿江张榜,大肆宣扬。外地米商听到这个消息,日夜兼程运米至杭,带动了运输业大发展。等到各地粮食充盈于市,粮价又自然回落到了每斗120钱。

      范仲淹釆取的这三条措施,史称“荒(荒年)政三策”,让人匪夷所思,惊世骇俗。政敌们纷纷状告他。《梦溪笔谈》中记录说:“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意思是告范仲淹在荒灾肆虐的时候,不把心思放在救灾上,整天吃喝玩乐,弄那些嬉戏游玩的东西,而且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由此,宋仁宗亲自过问。范仲淹上奏陈述自己的想法,“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范仲淹认为,闹饥荒大家都缺钱,但寺庙和政府及商贾手中总是有一点钱财的,大力修葺庙宇、钱库、仓库、官舍、办公楼等,让钱流通起来,饥民可以通过劳作而获得口粮度日。大搞旅游,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可以解决很多人的温饱。利用市场机制,促使粮食供过于求,不但可以使粮价回落到正常水平,还由于船运、搬运、储存、用仓……带动相关百姓劳作,获得度日之粮。

      看了范仲淹的奏章,宋仁宗龙颜大悦。没过半年,“荒政三策”显出良效:两浙地区“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宋仁宗赞扬范仲淹的创新做法,并把“荒政三策”的相关做法写进了朝廷的赈灾条例。

      范仲淹是刚因“庆历新政”被旧势力挤出朝廷的。他来到杭州,根本没有把自己的仕途、性命放在心上,心中只装着应灾救民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他才敢于违反常规,即使遭到监司奏劾,他也不测祸福,心底坦然。

      《宋史》里记载了他多次赈灾济民、造福百姓的事迹。应灾的核心是先让老百姓吃上饭,不管条规上怎么写,不管上面怎么说,只管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所以他屡屡应对得当,政绩卓著,万民敬仰。不管官家商家,灾难时总会有点余粮余财,釆取措施促使这些余粮余财流动起来,才能平衡老百姓的紧缺。大灾之际,守粮守财是正常心态,范仲淹让官府、寺庙带头,有效地撬动了全社会的财货流动。至于“米先贵而后贱”,是他巧妙利用了市场原理。最终让饥民有粮,让百姓得福。

      文人的聪明用在国家治理上,让人敬佩。

      (《新民晚报》6.11 洪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