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是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空间的重要标签之一。但我们对非理性还存在概念上的重大误读,即将非理性等同于反理性。实际上,非理性不等于反理性。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我们应该强调的恰好是理性的有限性和非理性的不可替代性。人们在对于网络舆情的认识和把握中,极易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以及非理性要素在社会实践中的创新引领作用。
情绪共振增强社会认同。在公众意见形成舆论之中,当某种情绪成为社会普遍情绪,能够激发出大多数人的共同性情绪,达到一定规模,产生社会认同之时,就可以认定为情绪共振。这种情绪上的同频共振,通过增强情感上的联系和认同,可以大大稳定社会一体性,防止群体极化、回音室效应带来的分裂危机。
反复共情促进个人亲社会行为和道德发展。共情体验,个人由情绪启动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往往与事件的当事人会产生某种共情,设身处地感受他所面临的境况。这一共情过程既有情绪的参与,也有认知的参与。因此,即便在“围观式参与”中,人们通过与被共情者建立情感纽带,有助于激发个人亲社会行为和社会道德发展,实现跨越圈层的心理连接和社会认同。
在这个越来越被技术深深嵌入的人类社会,非理性中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灵感是人发挥“人之为人”优势的关键。人类总是会被自己发明出来本是服务于人类的技术工具所驾驭,在这种反复“创造技术-摆脱技术驾驭”的循环中,人类的非理性是人们能够战胜技术、最后驾驭技术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人们强大的意志与信念,当然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非理性因素是未来社会治理、尤其是舆情治理方面的关键性课题之一。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喻国明 毛璐璐)